深港通道里的“揍娃往事” 把我笑晕了,一位香港网友说,他小时候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长大了想做官,然后把从香港来往深圳的路给关闭。原因是他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拉到深圳来揍,因为在香港有法律规定,不准父母揍孩子,否则会违反法律而罚款或者判刑三个月。所以很多香港父母遇到孩子调皮捣蛋只能忍着,憋着一肚子气,等到礼拜六礼拜天就带孩子去深圳,因为大陆可没有规定不能揍孩子。他们带孩子去深圳下车第一件事就把孩子揍一顿,很多孩子都惧怕来深圳,这位网友说,那时候就想长大了做官,然后联系把通道关闭。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虽说没有做官,但已经结婚生子,这个时候终于懂了,这个通道不能关闭,因为他每个礼拜六礼拜天也会带孩子来深圳。 听着这事儿像个段子,细琢磨却藏着两代人相通的无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港两地的生活差异比现在明显得多。香港早早就有了《防止虐待儿童条例》,别说动手揍孩子,就连大声呵斥都可能被邻居举报。可那时候的父母,大多是从传统教育里走过来的,总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了错不教训几句、拍两下,心里那股子火气压不住,也觉得没尽到管教责任。 深圳就成了他们的“情绪出口”。那时候从香港到深圳,罗湖桥是最常走的路。周末清晨的关口,总能看到些脸色严肃的家长,拉着蔫头耷脑的孩子。有的孩子攥着衣角,眼睛盯着地面,脚底下磨磨蹭蹭,不用问也知道是怕接下来的“节目”。还有的孩子试图讨价还价,说“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家长却板着脸不松口,嘴里念叨着“到了深圳再说”。等过了关,找个僻静的巷子或者公园角落,一顿“混合双打”下来,家长气消了,孩子也哭哑了嗓子,末了再拉着孩子去吃碗云吞面,算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那位香港网友小时候,估计也在这样的流程里反复煎熬过。他说想关通道,倒不是真恨深圳,是实在怕了父母那股子“攒了一周的火气”。那时候的他大概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也会变成当年父母的模样。如今的深港通道早不是当年的样子,高铁十几分钟就能直达,可为人父母的焦虑没怎么变。他的孩子说不定也像当年的他一样,周末一听说要去深圳,就开始坐立不安,甚至偷偷问过“能不能不去那边”。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不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循环,而是藏在背后的教育困境。香港的法律看似保护了孩子,却让父母少了直接管教的途径;内地当时没有相关约束,却也让“揍孩子”成了不少家长的首选方式。可不管是攒着劲儿去深圳揍娃,还是后来自己也走这条路,本质上都是家长们找不到更好教育方法时的无奈选择。 现在再看,这种“跨城揍娃”的事儿已经少多了。年轻父母们更愿意学育儿知识,知道打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两地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融合。但那位网友的经历,还是像一面小镜子,照出了两代人在教育里的摸索。当年他恨不能关掉的通道,如今成了他理解父母的桥梁——原来那些看似“狠心”的举动背后,藏着的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的爱和管教的手足无措。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同事老公,心梗走了。他的儿子从香港回来,签字拔管眼都没眨,2分钟人没了。没通知
【1108评论】【5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