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回忆第180师悲剧时,毫不隐晦的指出就是师长郑其贵作出了错误判断![无辜笑] 5月中旬当时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前期打得很顺利,部队一度推进到汉江南岸,但美军很快调集优势兵力反扑,志愿军补给跟不上,不得不组织后撤,60军军长韦杰接到命令,要派一个师留下来掩护主力撤退,这个任务交给了180师。 郑其贵接到命令后,把“掩护”理解成了“死守”,他让三个团分散开,在25公里宽的正面上摆开防线,这个部署其实很冒险,180师满编也就1万人出头,摊开这么长的战线,平均每公里只有几百人,根本挡不住美军的立体攻击。 5月21日开始,美军和韩军从两翼快速穿插,打算把180师包围起来,战场形势已经很明显了,但郑其贵没有立即组织突围,他派人向上级请示,但当时通讯条件很差,电台经常联系不上,等了整整一天,还是没收到明确指示。 到22日晚上,包围圈基本合拢了,郑其贵这才下令突围,可是已经晚了,部队被分割成好几块,有的团还在打阵地战,有的团已经被切断了联系,更糟糕的是他没有集中兵力往一个方向突,而是让各部队“分散突围,自找出路”。 这个命令一下,180师的建制就彻底散了,没有统一指挥,没有明确方向,几千名官兵只能在陌生的山区里各自逃命,很多人对地形不熟,语言又不通,根本找不到回去的路,有些小股部队打了好几天,子弹打光了,干粮吃完了,最后被俘或者失散在山里。 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得很直白,如果当时郑其贵能集中兵力,哪怕就往一个方向猛冲,强行撕开一道口子,损失肯定比分散跑要小得多,分散突围看起来灵活,其实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敌人。 当然,不能把责任全推到郑其贵头上,60军军部在指挥上确实也有问题,按理说,180师是在执行军部的命令,军部应该实时掌握180师的位置和敌情,该撤的时候果断下令,但实际情况是,军部和师部之间联系断断续续,关键时刻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办。 还有兵团这一层,当时180师被围,附近还有其他部队,但没有及时组织救援,等到意识到180师出事了,再想派部队接应,已经来不及了,这里面到底是情报不畅,还是判断失误,或者说根本就没把180师的处境估计得那么严重,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从客观条件看,志愿军当时确实面临很大困难,通讯手段落后,靠电台和步话机,经常被地形干扰,侦察情报也跟不上,对美军的动向判断不准,更要命的是,美军有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机动速度比志愿军快得多,想围就围,想打就打。 郑其贵本人其实不是个差劲的指挥官,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带过兵,打过不少硬仗,是个有经验的老干部,但这次他在几个关键节点上都做错了决定,一开始摆防线时太分散,发现危险时又犹豫不决,最后下令突围时又选了最糟糕的方式。 这几个错误叠加起来,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战场上,指挥员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到几千人的生死,犹豫一个小时,战机就没了,判断错一次方向,可能全军覆没。 180师的教训说明,打仗不能只靠勇气和经验,还得有清醒的头脑和果断的决策,在极端压力下,人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或者干脆不敢做判断,这时候指挥员的个人素质和指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 历史不能假设,但教训可以总结,180师用惨痛的代价告诉后人,战场上,信息就是生命,决策就是胜负,指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这个教训,不管过去多少年,都值得认真对待。 网友们感慨万千: “郑师长不容易,但指挥失误确实致命,那么多战士的命啊,想想就心疼。” “看了很多资料,感觉不全是师长的锅,军部命令本身也有问题,通讯都断了怎么打?” “杨迪是司令部的人,视角不一样,但一线指挥的压力,没经历过的人真的很难体会。” “分散突围是无奈之举,但确实加速了部队崩溃,历史没有如果,教训太深刻了。” “韦杰军长的责任也不小,为什么后续救援跟不上?这个问题几十年了也没说清。” “不能事后诸葛亮,当时那个情况,换谁可能都会懵,美军火力太强了,装备差距太大。” 如果当时是你在那样的指挥位置上,最关键的时刻你会怎么选?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1年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回忆第180师悲剧时,毫不隐晦的指出就是师
轩叔观察
2025-10-07 12:26:08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