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同时,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介绍,5年来,住建部牢牢抓住“安居”这一基点,系统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着力推动“好房子”建设
今年两会,“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适应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住房。
倪虹介绍,在推动“好房子”建设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抓五个方面。首先是明确“好房子”建设的标准,适用于“好房子”建设的强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已经于今年5月正式实施,这意味着,5月1日以后,新建住宅项目都要按照新标准建造。
其次,在设计上下功夫,不仅要求新房子建成“好房子”,同时也想办法让老房子通过改造向“好房子”靠拢。同时,推动研发适用于“好房子”的新型建材,并推动智慧安防、全屋智能,通过互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提高住房品质。在建造上,还应满足群众不霉、不堵、不漏、不吵等要求。此外,在运维上,实施物业服务提升行动。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决策部署。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表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具体体现在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发展“好房子”四大方面。
在完善住房体系方面,针对基本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形成保障和市场两个体系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供应格局。在保障端,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同时,通过出台实施《住房租赁条例》,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市场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
同时,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此外,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制度。在房地产项目融资方面,推广“保交房”工作中探索形成的行之有效办法。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实施项目“白名单”制度。在商品房销售方面,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防范交付风险。董建国介绍,截至目前,全国750多万套已售难交付的住房实现交付,有力维护了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指导各地全链条提升住房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水平,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将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介绍,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召开,明确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会议精神和重要部署落实为具体的任务和举措。
倪虹介绍,住建部将重点抓好三件事,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加大治理投入,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推进城市管理能进社区、物业服务能进家庭,推行行政服务能够“一网通办”、城市运行能够“一网统管”,补齐短板、优化服务。
高水平编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十五五”规划。把党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决策部署,细化为工作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在住建领域“十五五”发展规划中,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