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和麻省理工的专家一起出了份报告,里面居然说要是冲突,能打中国沿海的目标。他们还赌咱们中国不会按下核按钮。 他们的算盘打得精——靠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撑起一场“零核赌局”。 问题是,这样的赌博,不仅赌错了中国的底线,也把整个亚太的和平绑上了火药桶。 这份由麻省理工专家和美国智库联合撰写的报告,直接点名:如果美中冲突爆发,美国可以先动手,对中国沿海目标实施常规打击,目标锁定军工厂、机场、港口和交通枢纽。 打完之后,美国打算靠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赌中国不会做出核反应。 这不是单纯的学术假设,报告背后有兰德公司等智库多年来的兵棋推演作支撑,属于美军内部“玩了很多年”的战略剧本。 从设想到执行步骤,每一环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武器选项都列得明明白白。 问题也就在这里,这份报告不是为了避免战争,而是为战争提供了“合法化路径”,最关键的是,他们赌的不是胜负,而是中国的“底线”。 报告设想的打击分三步走:先部署、再打击、后封锁。 首先,是前沿部署。 美军打算动用驻日、驻韩的八万兵力作为先锋,空军第五与第七航空队则争夺制空权,第七舰队则封锁太平洋关键航道,限制中国海军行动空间。 接着,是纵深打击。 用战斧巡航导弹和F-35战机,精准打击中国东南沿海的军工企业、交通枢纽和能源港口。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断掉中国前线的“补给线”,就像古代打仗先断粮草。 最后,是联盟合围。 拉上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盟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双重封锁圈,切断中国的外贸通道。 整个战略看上去像一场“没有核武器的战争”,但实际上,每一步都踩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上。 美国之所以敢这么设想,靠的是对中国核政策的理解——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多次在联合国场合重申这个立场,甚至在2024年主动提出签署“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 美方把承诺当成束缚,把克制当成软肋,他们认为,只要打击维持在常规层面,中国就不会升级为核冲突,这种想法不只危险,更是对中国战略意志的误判。 事实上,中国的“不首先使用”从来不是“永不使用”,一旦国家安全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是否升级反击,是中国自己说了算。 将沿海大规模打击视为“非致命”,是种自说自话的误判,更何况,中国的核力量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有限报复”。 如今中国拥有三位一体的现代核反击系统,已具备有效二次打击能力,美国赌中国不会出手,但如果赌输了,付出的代价绝非美军能承受。 美国战略家的底气,还来自历史经验。 他们看的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空袭,造成大量民用设施被毁,却并未引发核报复。 还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入侵时同样使用了大量常规武器,甚至包括贫铀弹。 这些战争的“成功经验”,让一些人误以为大国之间“常规打击”是可以控制的、是可复制的。 中国不是南联盟,更不是伊拉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拥有现代化核力量的大国。 更现实的是,中国沿海不是可随意打击的“外围区域”,而是国家最核心的工业带、人口带和战略支撑地。 只要这里遭到大规模打击,中国怎么看,都会认定这是国家生存层级的威胁,而不是“局部冲突”。 这份报告最危险的地方,不是提出了什么方案,而是它背后的“自信”:他们相信战争是可控的,认为中国会按照美国设定的剧本来反应。 历史一再证明,大国冲突一旦擦枪走火,局势很容易失控。 尤其是当攻击目标涉及本土核心设施时,情绪、政治、战略三者混合,很难再保持所谓的“克制”。 常规打击和核打击的界限,在战场上可能根本不存在明确分界,可以控制第一颗导弹的发射,但控制不了对方的反应,更控制不了局势的走向。 选择打中国沿海,不仅仅是为了“断补给”,更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区域,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一旦这里被打瘫,不光是中国经济遭殃,全球的芯片、能源、航运都会受到直接冲击。 换句话说,美国想通过“打沿海”,把中国绑在经济困境上,同时制造全球市场的“战略震荡”。 这种做法,极易反噬,一场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足以让全球资本外逃,供应链断裂,甚至让美国自己也遭遇经济地震。 而且战略误判不仅会刺激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手段,还可能让区域国家感到不安,最终反而削弱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 这份报告的最大问题,不是设想了战争,而是把战争当成了“选项”,它赌的是中国的底线,却忽视了大国的战略反应从来不是逻辑题,而是生死题。 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和平的体现,不是软弱的信号,一旦本土遭受严重打击,中国会如何回应,不是任何智库能算得清的。 对话,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赌,不该也不能赌下去。 信息来源: 美国智库国际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 美军在日本部署 “堤丰” 导弹系统相关报道_日本共同社官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