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在布干维尔岛战役进行期间,两名美军士兵突发奇想,他们为了给日军造成更大的杀伤,于是便将子弹绑在了炸弹的上面,从而形成一种“简易版”的集束炸弹。 这事儿,还得从布干维尔岛战役本身说起。 1943年,美军虽然在中途岛扳回一局,但日军还跟钉子一样,死死霸着南太平洋的大片岛屿。其中最硬的一颗钉子,就是拉包尔——日军在整个南太平洋的大本营,盘踞着超过11万的军队,机场、港口、地下要塞应有尽有,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直接去啃拉包尔?那跟拿头撞墙没区别。当时的美军指挥官,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打完巴布亚半岛那一仗,虽然赢了,但也付出了超过8000人阵亡的代价,比瓜岛半年死的人还多。他清楚地意识到,硬碰硬不行,得想点巧招。 这时候,一个后来被吹上天的战术登场了——“跳岛战术”,也叫“蛙跳战术”。 说白了,就是“避实击虚”。你不是有个岛防守强吗?我不打你,我跳过去,打你旁边那个防守弱的岛。我占了那儿,修个机场,飞机就能天天在你头顶上盘旋,我的军舰也能把你团团围住,断你的补给。这么一来,你那个固若金汤的堡垒,就成了一个活死人墓,里头的人除了饿死、病死,没别的出路。 这个战术,绝了。它把日军一个个孤立的岛屿据点,变成了自己的战略包袱。而布干维尔岛,就是“跳岛战术”里至关重要的一步棋。拿下它,美军的飞机就能直接威胁到拉包尔,把它彻底锁死。 负责具体执行这次行动的,是另一位传奇人物,海军上将哈尔西,外号“蛮牛”。这位爷打起仗来跟疯子一样,敢打敢拼。他和麦克阿瑟,一个陆军,一个海军,本来互相看不顺眼,结果俩人一见面,嘿,居然对上眼了,成了好哥们。正是这两位将星的珠联璧合,才让“车轮行动”这个复杂的联合作战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于是,1943年11月1日,美军第三陆战师的登陆艇,冲上了布干维尔岛南部的奥古斯塔皇后湾。 战斗的残酷,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里不是沙滩,而是热带雨林。潮湿、闷热、毒虫遍地,士兵们不仅要跟日本人打,还要跟恶劣的大自然搏斗。 日军的抵抗也极其顽固,他们躲在精心构筑的工事里,用机枪、迫击炮和冷枪,疯狂地收割着美军士兵的生命。 就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拉锯战里,开头咱们说的那一幕就出现了。美军发现,普通的航空炸弹虽然威力大,但对于躲在丛林和复杂工事里的日军,杀伤效果有限。爆炸的冲击波和弹片,很容易被树木和土木工事削弱。 怎么才能让杀伤力穿透这层层的障碍?那两个不知名的美国兵,想出了那个简单粗暴的法子。子弹绑炸弹,本质上就是把点伤害变成了面伤害。 当炸弹在日军阵地上空爆炸时,成千上万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头会像一阵死亡风暴,无差别地扫过一大片区域。无论是藏在树后还是趴在散兵坑里,都很难幸免。 这种土制武器的效果出奇地好。它极大地增加了日军的伤亡,也从心理上给了他们巨大的震撼。这已经不是一场传统的战斗,而是一场工业能力的碾压和屠杀。 当然,决定战争走向的,最终还是战略。 美军在布干维尔岛站稳脚跟后,并没有想着要全歼岛上数万日军。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抢块地,修机场,然后把这里变成一个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工程兵们以惊人的速度,在岛上建起了三座机场。很快,美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就能从这里起飞,天天去拉包尔“打卡上班”。 岛上的日军指挥官百武晴吉中将,一开始还嘴硬,叫嚣着要“用敌人的鲜血为第六师团的徽章增辉”。他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反扑,结果在美军强大的火力网面前,撞得头破血流。1944年3月,他集结了上万人发动了一次决死冲锋,战斗持续了8天,结果是丢下了8000多具尸体,狼狈撤退。 从这以后,战局就变得非常奇葩了。 美军守着自己的基地和机场,对外面丛林里的日军理都不理。你们想骚扰?随便。你们想冲锋?欢迎。 只要别碰我的机场,你们在外面就算表演猴戏,我也不管。 而丛林里的数万日军,彻底成了孤儿。补给被切断,他们很快就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没有药品,疟疾、痢疾等热带疾病疯狂蔓延;没有食物,他们就开始在丛林里种菜、挖野菜。 曾经耀武扬威的“皇军”,变成了挣扎求生的野人。整个布干维尔岛,成了一个巨大的、开放式的战俘营。 这场战役,一直“打”到了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最后算总账的时候,数据让人瞠目结舌:美军阵亡727人,而日军的伤亡超过2万人,其中一多半都不是战死的,而是活活饿死、病死的。 回过头来看,那个“子弹炸弹”的疯狂创意,就像是这场奇葩战役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战争中人的创造力可以有多么可怕,也揭示了现代战争的冰冷逻辑:它不仅仅是勇气的比拼,更是工业、后勤和战略思维的全方位较量。 当美军可以用飞机和军舰,把一个个岛屿变成孤岛监狱时,岛上的日军再怎么悍不畏死,也改变不了最终被消耗殆尽的命运。他们的挣扎,从战略层面上看,已经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