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乌克兰总统宣布了 2025年10月1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透露想要“战斧”巡航导弹,特朗普没有给。 泽连斯基回国后明确表示未要到,特朗普则称“提供时机尚早”,双方均未给出清晰答复。 泽连斯基希望获得能威胁莫斯科的导弹(“战斧”最大射程超2000公里,可覆盖俄中部纵深),特朗普却未松口。 事后泽连斯基坦言诉求落空,特朗普的模糊回应,正是“战略性模糊”的最好注脚。 泽连斯基这次访美,核心是寻求“铁桶一样”的安全保障。为达成目标,他甚至在会谈中向特朗普展示俄境内潜在打击目标地图,并提出用乌克兰生产的小型无人机,交换能打到莫斯科的远程导弹,这一诉求的分量不言而喻。 这背后反映出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泽连斯基深知乌克兰当前压力巨大——前线死伤惨重,单日战死人数以千计,乌克兰民众的士气亟需强有力支撑; 第二,北约盟友对乌克兰的军援持续减少,这让泽连斯基倍感焦虑。近期俄罗斯持续发起进攻,乌克兰军队面临巨大战场压力,此时他渴望获得强力支持,实属情理之中。 但特朗普仅给出模糊答复,表态“先看看情况,我们会尽力提供帮助”,还明确呼吁俄乌“就地停火,各自宣称胜利”,未承诺提供“战斧”。 这种模糊本质上等同于暂不提供,既没给乌克兰明确答复,也没向俄罗斯释放清晰态度。 央视新闻特约评论员苏晓晖指出,美国对“战斧”的态度摇摆,核心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此前美方看似推进对乌军援升级,与普京通话后却转向谨慎,是担忧提供“战斧”不仅无法改变俄乌攻防态势,还会让美国陷入被动——既可能激化美俄矛盾,又会消耗自身武器库存,与“掌握主动、落实竞选承诺”的目标相悖。 美国保留模糊空间,也是为后续外交施压俄罗斯、牵制欧洲盟友留有余地。 这种“战略性模糊”的做法,深刻诠释了“美国优先”的原则:美国既想逐步从俄乌冲突中抽身,又不愿彻底放弃利益,希望冲突持续时能从中获利,维持“领导者”姿态;同时还想牵制欧洲盟友,让其承担更多援乌成本,既遏制俄罗斯过度扩张,又需保留俄罗斯一定的“威胁性”,为自身插手欧洲安全事务找借口。 尽管这种做法颇具争议,但欧洲因对美依赖较深,缺乏反驳能力。 需警惕的是美国深度介入这场冲突后,局势若失控,可能演变为长期对峙局面,其影响不容忽视。此前克里姆林宫已明确警告,若“战斧”入乌,将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特朗普拒给“战斧”的消息让国际市场慌了神。欧洲股市先抖了抖,毕竟冲突若拖下去,能源和供应链压力更大。 美国军工股倒有点小涨,毕竟模糊态度意味着军售可能没停。黄金等避险资产也悄悄升温,大家都怕这“悬而未决”的局势突然爆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