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感谢一下韩国?2012年,如果不是他们搅黄我们收购法国GTT公司,我们还没法掌握LNG船的核心技术呢。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LNG船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海上运液化天然气的大家伙,里面装的货得保持零下162摄氏度,不然一出问题就炸锅。核心技术就是那个膜式储罐,用来裹住液化气不让它漏气蒸发。法国GTT公司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这个,基本垄断了全球市场40多年。话说回来,这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从头说起GTT的来龙去脉。 GTT的全称是Gaztransport & Technigaz,1965年Technigaz先起步,那时候法国人正琢磨怎么安全运液化气。1964年他们就申请了膜式储罐的专利,1968年批下来,叫Mark I系统,用不锈钢薄膜做内层,外面裹绝缘材料,能扛低温不裂。没两年,Gaztransport也加入,开发了NO96系统,用镍铁合金Invar钢做膜,膨胀系数低,适合大船舱。俩公司各有绝活,Technigaz偏薄膜密封,Gaztransport重结构稳定。1994年他们合并成GTT,专攻LNG船舱设计,从小船8千立方米起步,到后来25万立方米的大块头。GTT不自己造船,就卖授权,每艘船收上千万美元专利费。早年第一艘用Mark I的LNG船1972年下水,到现在全球超八成LNG船用GTT技术。韩国和日本船厂从90年代拿授权,韩国三大巨头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三星重工靠这个吃得盆满钵满,成了LNG船老大。中国起步晚,2000年代才大规模建船,但技术卡脖子,总得靠进口授权,花钱买图纸。 转到2012年,那年GTT突然放风要卖公司,技术专利全打包。为什么卖?GTT老板想套现,市场也传他们战略调整,只想收专利费不沾生产。消息一出,全球船界炸了锅,谁拿下GTT,谁就捏住LNG船命门。中国船企眼睛都绿了,当时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正憋着劲追韩国,LNG船技术落后5到7年。韩国2011年造船订单超480亿美元,中国才192亿,差距大半在高附加值LNG船上。中国想一步到位,买下GTT就能省几年研发路,直接授权自家船厂。路透社报道,GTT来华谈收购细节,30多家买家排队,美国欧洲中东都有,中国派中船集团去巴黎碰头,报价准备上10亿欧元级别。 韩国那边坐不住了,三巨头现代、大宇、三星一看中国要下手,赶紧联手出价10亿欧元,摆明要截胡。韩国媒体直球报道,他们不光出钱,还许诺长期合作,GTT董事会一看,韩国是老客户,授权费年年进账,稳当。中国报价刚递上去,韩国就压价抢标,GTT最终没卖给中国,转而深化和韩国的授权关系。收购黄了,中国船企白忙活一场,技术还是得自己抠。韩国这手玩得狠,直接堵死中国捷径,保住他们在LNG船市场的80%份额。说实话,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窝火,但也逼中国没法子,只能埋头苦干。 收购泡汤后,中国船企没闲着,立马转头搞自主研发。宝钢特钢牵头,沪东中华船厂跟进,从2012年起砸钱攻关Invar钢和膜式系统。Invar钢这东西,厚度才0.7毫米,导热低耐低温,但焊起来难如登天,一点锈或温度偏就废。团队花四年,试了上千次配方,2016年终于搞定国产Invar钢,通过国际认证。同期,江南造船和中船澄西也推自有膜式舱设计,叫NO96CW系统,蒸发率控制在0.15%以内,和GTT差不多。2017年,第一艘全自主LNG船“海洋石油201”下水,用上国产舱,标志中国跨过技术门槛。成本降了20%,不再年年交专利费给GTT。韩国那边呢,继续靠GTT授权,但2019年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罚GTT滥用垄断,绑架工程服务,韩国船厂开始自己改技术,开发替代膜系统,想摆脱法国控制。 技术到手,市场就跟上了。2021年,中国LNG船订单份额10%,韩国占七成多。欧洲能源危机后,需求爆棚,北溪管道炸了,LNG船成救星。2022年,中国份额蹿到15%,2023年超20%,今年上半年全球111艘订单,中国抢28艘,韩国83艘。Clarksons数据,2024年中国LNG船手持订单超200艘,份额逼近30%,韩国虽领先,但增速放缓。中国船厂靠低成本和快交付,订单从希腊欧洲船东手里抢了不少。2025年预计,中国份额稳升到35%,韩国掉到60%以下。宝钢Invar钢产量翻番,供不应求,船厂生产线24小时转。韩国三大巨头订单虽多,但利润率降,因为中国价格战打得猛。话说,这追赶速度,搁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