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身覆国旗,翁帆是家属代表站第一位,重量级好友也到场悼念!杨振宁先生的告别仪式开始了,这样一位“大家”彻底告别了我们,一个时代就此落下了帷幕。 10月24日上午9时,八宝山大礼堂的门缓缓开启,承载着无数人哀思的告别仪式正式开始。那位用理论叩问宇宙、用一生践行赤诚的科学巨擘杨振宁,在此与世界作别。 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间,鲜红的国旗覆于其身,这抹庄重的红色,正是对他一生家国情怀最直接的注解。礼堂外的人潮早已排起长队,寒意中没人刻意喧哗,只有脚步声与偶尔的叹息交织。 清华的师生来得最早,他们穿着深色衣物,有的手里捧着自制的悼念卡片,有的默默整理着现场的指引标识。对他们而言,杨振宁不仅是教科书上的名字,更是清华园里亲自授课的教授、推动基础学科发展的前辈,送他最后一程,是敬意更是责任。 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学界同仁,也有带着孩子的普通民众,大家或许对“规范场论”一知半解,却都明白这位老者为国家、为科学留下了怎样厚重的财富。 礼堂内场的一侧,家属们静静伫立。翁帆站在最前排,一身黑衣缀着白花,脸上难掩憔悴与悲伤,目光追随着每一位前来悼念的人,轻轻点头致意。她身边是从国外赶回来的杨振宁的子女与后辈,亲人离世的悲痛写在每个人脸上。 那些往来鞠躬的身影中,有相识数十年的老友,有受他提携的晚辈,还有素未谋面却受其影响的陌生人,每一次弯腰,都是对这位大师的最高致敬。 花圈上的落款彰显着这场告别仪式的分量,而身覆国旗的礼遇,早已胜过千言万语。这不是普通的荣誉,是对他一生奉献的认可——认可他在物理领域的开疆拓土,更认可他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 在无数人的记忆里,杨振宁的名字始终与“伟大”相连,但直到他离去,人们才更清晰地读懂这份伟大背后的坚守与深情。 前来送行的好友中,86岁的钢琴家刘诗昆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刘诗昆专程从外地赶来北京,只为送老友最后一程。两位泰斗级人物跨越学科的友谊,早已成为一段佳话。他们曾在闲谈中碰撞思想,在岁月里相互陪伴,如今天人永隔,这份情谊也成了留在时光里的温暖印记。 而更多未能到场的好友,早已在最后时光里与他告别。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透露,杨振宁生命的最后一个月,身体状态已极度危重,无法正常沟通,翁帆便用小白板写下字句,帮他传递心意。 回望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物理学的开拓史诗。20世纪中叶,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的传统认知,让他在1957年成为最早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创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份被视作能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理论,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筑牢了根基,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他留下的“杨-巴克斯特方程”等成果,至今仍是学者们探索的方向。这样的学术高度,足以让他在人类科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可杨振宁的伟大,从不止于实验室与公式。特殊年代里,身在大洋彼岸的他始终眷恋着祖国,用尽一切机会架起中西方学术交流的桥梁。1971年,他冲破阻碍首次回国,此后便持续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晚年定居清华园,他更是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哪怕年过九旬仍坚持备课、授课,用“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风骨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他提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为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深意。 曾几何时,公众对他不乏误解,有人纠结于他的个人选择,有人忽视他的默默奉献。直到他离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他把自己的积蓄捐给科研与教育事业,他为引进顶尖人才四处奔波,他在病床上仍牵挂着清华的发展。 人们这才明白,这位科学巨擘从未停下为国奉献的脚步,他的家国情怀,与他的学术成就一样,早已融入血脉。从少年时在清华园萌发对物理的热爱,到晚年在“归根居”里心系科研,杨振宁的一生画成了圆满的圆。 从祖国出发,站上世界巅峰,最终落叶归根。他身上有着中国知识分子最动人的特质:既有叩问宇宙的科学精神,又有胸怀家国的赤子情怀;既有引领时代的学术远见,又有谦逊质朴的人格魅力。那些写在教科书上的公式,那些为祖国培养的人才,那些跨越国界的友谊,都是他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杨振宁先生已经远行,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与精神光芒,永远不会熄灭。这光芒,会照亮学子们的探索之路,会温暖科研者的前行脚步,更会提醒每一个人:真正的大师,既要能仰望星空探索真理,更要能心怀故土践行担当。杨振宁先生做到了,这份风骨与情怀,终将被永远铭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