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2019年,闻泰科技花了约340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这在当时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跨境并购案。安世可不是普通企业,它前身是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在二极管、晶体管等产品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功率芯片更是排在世界第二,客户包括特斯拉、博世这些全球巨头。 按常理,收购这样的海外龙头,很多企业会直接用现成的海外产能,省事又能快速运转,但闻泰没这么干。 它心里很清楚,现在国际环境变数多,海外产能就像悬着颗雷,说不定哪天就因为政策变动出问题。 早几年安世收购的英国晶圆厂,后来就被英国政府以安全为由逼着卖给了美国公司,这事更让闻泰坚定了迁产能的想法。于是闻泰陆续在东莞、淮安砸钱建超级工厂,2022年东莞基地先投产,一年能产300亿颗芯片,是荷兰工厂产能的3倍还多,2023年淮安基地也跟上,专门生产新能源车用的第三代半导体。 到2024年,安世全球72%的产能都落在了中国境内,这步布局后来真派上了大用场。 首先,国内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撑着。 2024年中国芯片总需求量达到1180亿颗,光汽车电子领域的需求就占了21%,而且新能源汽车销量都到950万辆了,每辆车的芯片用量从300颗涨到340颗。 安世的芯片正好是新能源车离不开的关键部件,一台新能源车得用一千多颗它的器件,缺一颗都没法下线。产能放在国内,给比亚迪、蔚来这些国内车企供货的时间从12周缩短到4周,效率提了3倍,自然能抓住更多生意。 要是还把产能留在荷兰,光运输和报关就得耽误不少时间,根本跟不上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 再者,国内的政策支持和产业链配套也帮了大忙。 这些年国家一直扶持半导体产业,建工厂能享受到税收、土地等不少优惠,这比在荷兰建厂成本低得多。而且国内半导体产业链越来越完善,从原材料到封装测试都有成熟的配套企业,不用像在海外那样依赖进口供应链。 安世在东莞的工厂承担了全球70%的封装测试业务,就是靠着国内完整的产业链支撑起来的,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 最关键的是,这步布局避开了大风险。2025年9月,荷兰突然冻结了安世的海外资产,想通过这种方式掌控企业。 但这会安世真正的核心产能和利润来源早就到国内了,2025年上半年安世12.61亿元的净利润,占了闻泰科技归母净利润的266%,这些利润主要就来自国内产能。更有意思的是,欧洲车企近六成的芯片订单都靠中国产能供应,要是真断供,欧洲汽车产业先扛不住,特斯拉Model 3/Y的芯片缺口都已经达到40%了。 最后荷兰不得不主动协商,这就是把产能放国内带来的主动权。 要是当初闻泰把宝全押在荷兰,后果不堪设想。 之前美国把闻泰列入“实体清单”,已经给海外业务敲了警钟,这次荷兰冻结资产更是直接证明了海外产能的脆弱性。反观现在,国内产能稳稳运转,既保住了给国内客户的供应,也能通过合理方式对接海外订单,生意没受大影响。 从行业大趋势看,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都到11280亿元了,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这些需求还在涨。闻泰把产能迁回国内,正好踩准了市场节奏,既能贴近客户快速响应需求,又能借助国内的产业优势提升竞争力。安世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公司的排名从2019年的第11位升到第3位,连续多年中国第一,这背后离不开国内产能的支撑。 总的来说,闻泰这步棋不是瞎折腾,而是把市场需求、政策环境、风险防控都算在了前面。 既没丢了安世的技术优势,又靠国内产能扎稳了根基,哪怕遇到国际上的变数,手里也有主动权,这确实是深谋远虑的高明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