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启程访问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这场行程紧凑的访问核心目的很明确:谈生意。特朗普人还没到亚洲,就先在卡塔尔多哈做了个短暂停留,拿下了波音公司的大单,这为他接下来的亚洲之行定下了基调。 这次卡塔尔和波音的合作,具体金额没对外说死,但从行业消息看,大概率是几十架宽体客机的采购,主要用于更新卡塔尔航空的长途机队。特朗普特意在这停一脚,无非是想拿这个单子当“开门红”,证明自己搞经贸的“能力”,为后面跟亚洲三国谈条件攒点底气。 第一站去马来西亚,其实两边的经贸交集不算特别深。马来西亚主要靠电子制造、棕榈油出口吃饭,这些年一直跟中国、东盟其他国家走得近,比如一起搞区域贸易协定,推进产业链合作。特朗普想从这挖生意,估计是盯着人家的市场准入,或者想让马来西亚多买美国的农产品、能源,但人家未必愿意为了美国,打乱自己现有的合作节奏。 日本跟美国打交道,这些年一直挺被动的。之前美日谈贸易协定,美国就盯着日本的农产品市场,逼着日本多买美国的牛肉、小麦,还在汽车领域提要求,比如希望日本车企多在美国建厂。虽说没像之前传的那样加征高额关税,但日本企业也没少让步,毕竟在安全上还得靠美国,很多时候只能忍。 就说汽车吧,日本汽车业对美国市场依赖度不低,之前美国一直威胁要加征汽车关税,虽然最后没真落地,但也吓得日本车企赶紧承诺在美国扩大投资。这种“拿威胁当筹码”的方式,日本心里肯定不舒服,只是表面上没法跟美国硬刚。 韩国的情况更复杂,跟美国的经贸谈判里,驻韩美军费用分摊是老话题了,美国好几次要求韩国多掏钱,近几年分摊金额确实涨了不少。除此之外,美国还想让韩国在半导体、电池这些产业上跟自己合作,比如要求韩国企业把部分产能放在美国,甚至限制韩国企业跟中国的合作,这让韩国很为难——一边是盟友,一边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特朗普这套“先亮肌肉,再谈条件”的路子,其实这些年大家都看熟了。不管跟哪个国家谈,都先把美国的利益放在最前面,要么要求对方多买美国产品,要么逼着对方开放市场,很少考虑对方的实际难处。美日、美韩之间的分歧,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来的。 马来西亚心里也有数,自己在东盟里有自己的合作圈子,跟中方、印度这些邻居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美国想让它优先跟自己合作,得拿出真真切切的好处,光靠“施压”肯定没用。毕竟现在的国家都不傻,谁都想选对自己有利的合作方式。 日本和韩国的民间对美国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有不少不满。比如日本农民担心美国农产品进来会冲击自己的市场,韩国民众觉得美国老是“薅羊毛”,连驻韩美军费用都要一再涨价。这些声音虽然没完全左右政府决策,但也让美日、美韩的合作多了不少杂音。 说到底,特朗普所谓的“谈生意”,本质上还是“美国优先”那套逻辑。不管跟盟友还是其他国家谈,都得让美国占着便宜,至于对方会不会吃亏、合作能不能长久,好像不在他的考虑里。这种只算自己账的做法,时间长了,难免会让盟友寒心。 以前总说美日、美韩是“铁盟友”,但从这些年的经贸谈判看,更像是美国拿着“安全牌”压着两国让步。韩国不敢得罪美国,怕安全上没人罩;日本也得看美国脸色,可心里的委屈也不少。这种靠“胁迫”维持的合作,其实脆得很。 特朗普这趟亚洲行,表面上是谈生意拉订单,实际上是在透支美国跟盟友的信任。短期看,美国可能能拿到一些好处,但长期下来,盟友心里的不满越积越多,迟早会影响彼此的合作基础。这种“一锤子买卖”式的外交,真不算高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