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后的结果,在中美巨额关税下,中美贸易已经清零,接下来中美只有两种结果。 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就开始了,那时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就开始针对中国产品加关税,理由是纠正贸易不平衡。起初是钢铝产品,征收25%和10%的税,后来范围扩大到消费电子、机械设备。中国马上回击,对美国大豆、飞机这些加同等税率。 结果美国农民先遭殃,本来卖给中国的大豆堆在仓库里,现在转向巴西进口,巴西成了大赢家。 这贸易战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有好几次谈判,比如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中国答应多买美国农产品,美国暂停部分关税。但疫情一来,供应链中断,一切又乱了套。 到2021年,拜登接手,继续维持关税,还加了投资禁令,中国电信公司从纽交所退市。2023年,科技管制升级,美国限制AI芯片出口,中国开始调查美国半导体企业。2024年,美国对电动车和电池加高税,中国回应调查美国光纤产品。 进入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2月1日直接签行政令,宣布针对中国毒品贩运的国家紧急状态,用这个借口快速征收更广的关税。 关税一下飙到145%,中国反制125%,贸易额直线下降,基本接近清零。洛杉矶港的集装箱订单锐减,上海港却转向其他方向,订单暴涨。 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速从3.1%掉到2.4%,家庭平均多花1300美元,中产阶级甚至多出5000美元开销。 企业利润下滑,大众集团上半年亏了13亿欧元,特斯拉倒是聪明,在上海工厂拉满产能,出口欧洲和东南亚,避开关税还赚翻了。 中国转向RCEP,自贸协定让贸易额占外贸30.8%,东盟、日韩成了新伙伴。韩国半导体设备商因为中国买日本和荷兰的设备。 美国彼得森研究所算账,关税让美国丢了24.5万个岗位,每个家庭少赚675美元。中国得砸1-1.5万亿人民币搞刺激,才能顶住冲击。 5月在日内瓦谈判,双方终于松口,美方从145%降到30%,中方从125%降到10%,暂停90天,继续谈。7月,在斯德哥尔摩,又同意延长90天休战,双方说谈判建设性,但没大突破。 10月,中国加强稀土出口控制,每批逐案审批,周期拉长三倍,美企成本涨15%。特朗普回应,计划11月1日起加100%关税。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说,如果极限施压,就用对方懂的方式回应。港务费也加了,美国船进中国港,每吨多0.5到1美元,一艘大船成本涨四成。 现在看,贸易战让全球贸易量降0.2%,北美出口跌12.6%,亚洲和欧洲靠区域协定勉强撑着。跨国公司急了,苹果在中国有170家供应商,脱钩的话iPhone成本涨20%,库克亲自游说白宫。 波音和通用也离不开中国配套,人才和零部件齐全,交期快。 而美国想把工厂搬回家,结果工资、环保、物流全贵,算下来不划算。中西部厂房闲置,招聘广告改成仓储和外卖岗位。越南、泰国、墨西哥出口到美国增长,但零部件大半还是中国来的,换个标签过海关。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其实是想从中国薅羊毛,增加国库收入,解决外债问题。历史上,2008年奥巴马也用过类似招,通过关税创收,还转移注意力,完成能源布局。 现在特朗普故技重施,想抢钢铝产业链。中国制造2025让美国不爽,要中国放弃,但中国不可能屈服。犹太资本势力在背后影响白宫决策,但特朗普想压制他们,利用危机布局。 结果美国通胀抬头,美联储加息,中小企业扛不住。鸡蛋价格创历史高,纳税人清楚,钱从自己兜里出。 现在两种结果摆着,第一种彻底脱钩,美国推战略性脱钩,不想全脱,但关键领域如半导体、药品要自己来。中国转向内循环和一带一路,带着小弟玩,但代价大,产业链断裂,经济衰退。 第二种被迫谈判,像现在这样,在钢丝上跳舞,保面子赚里子。日内瓦和斯德哥尔摩谈了那么久,共识是没人想彻底脱钩,要平衡贸易。 但结构性矛盾在,美国要中国改产业计划,中国要美国解科技封锁,根本不可能全让步。 贸易战没赢家,美国人怪特朗普,他用时间差筹钱,改产业布局。现在局面锁死,谁先松谁输。但世界回不到过去,系统矛盾在那摆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