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教育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山东在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的成果及举措。

他介绍,“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学段次第达峰。全省学龄人口最高峰是2023年小学入学180.2万人,之后开始下降。但这一波峰将持续滚动至2035年,影响后续初高中及高校各学段,时间跨度长、应对难度大。二是乡村生源下降。过去10年,全省乡村义务教育学生占比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未来仍将持续下降。三是城区资源紧张。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城镇学校入学安置压力仍然较大。
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动挑战,“十五五”期间,坚持“以县为主、市县结合,城乡一体、学段贯通,集团发展、结构重塑,动态调整、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县为主、市县结合”——即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强化市域统筹,实施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压实县级主体责任。逐县编制“一图”——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图、“一规”——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布局规划、“一库”——学校建设项目库。另一方面,打破市县两级、县域之间资源壁垒。鼓励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向区县下沉,支持毗邻县域联动优化学校布局互补余缺,推动市级资源分配向薄弱和资源紧张县(市、区)倾斜,促进教育资源在更大空间、更高平台集约调配。
“城乡一体、学段贯通”——即统筹考虑城乡学段间变动趋势,强化学位余缺调配,既保渡峰、又防浪费。城乡间,一段时期内持续增加城区学位供给,重点解决中学逐步达峰带来的增量问题;乡村原则上不再新建学校,支持利用镇区驻地现有学校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幼儿园,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同时,在做好校车、午餐、寄宿等条件建设的基础上,撤并乡村“散弱校”。学段间,新改扩建学校按照提高标准、预留空间的原则,优先举办为九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或完全中学,实现小初高学位资源“梯次流转、随峰使用、有序供给、总量平衡”。前瞻应对高中波峰,积极回应社会和群众期待,大力扩增公办优质高中学位。同时,支持学龄人口减少的地方有序实行小班化教学。
“集团办学、结构重塑”——就是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推动资源由学段间流动变集团内贯通。一是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管理,建立城乡优质公共教育服务共同体,振兴乡村教育。二是鼓励以高中段学校为龙头,大力发展“小初高一体”教育集团,提升师资、校舍、资产等资源调配和使用效率。
“动态调整、共建共享”——就是因地制宜、按需施策,促进资产资源精准调配、高效利用。在渡峰阶段,积极探索使用社会闲置房舍资源,按照办学条件标准改建为中小学校;对于过峰后闲置校园校舍,按照依法依规、教育优先、科学高效原则,通过调剂教育用途、划转公益事业、市场化出租转让及拆除复垦等多种方式,予以盘活利用,防止浪费流失。
记者:郭梦桐编辑:孙菲菲校对:杨荷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