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每天100万桶入库!中国快速充实石油储备,要为大事做准备? 美媒《华尔街日报》

每天100万桶入库!中国快速充实石油储备,要为大事做准备? 美媒《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中国已经过去几个月都在快速充实本国的石油储备。中国官方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每天进口超过1100万桶石油,这一数字超过了沙特的日产量。分析师认为,其中每天有超过100万桶被储存入库。 美媒盯着这事儿吵吵嚷嚷,本质上是看懂了中国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路,毕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里,手里有“硬通货”才敢说话硬气。 先看眼前的实惠,这波储备完全是顺理成章的操作,2025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日均石油进口量突破1100万桶,这数字比沙特一天的产量还高,分析师测算每天有100到120万桶进了储备库,几个月下来就是数千万桶的增量。 能这么大手笔囤货,核心原因之一就是俄油的价格优势还在。 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乌克兰对俄石油设施的袭击没断过,俄罗斯为了稳住经济命脉,对华出口石油一直保持着低于国际市场的折扣价,虽然2025年俄方有点想涨价的意思,但中国这边早有准备,采购量灵活调整的同时,依然没放过低价窗口期。 9月份中国就进口了828.7万吨俄油,金额才40.66亿美元,算下来每桶价格比布伦特原油低不少,这种“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机会,换谁都不会错过。 而且国际油价本身也起起落落,10月份布伦特原油一度跌破85美元/桶,这种波动期正是补库存的好时候,既降低储备成本,又能在未来油价上涨时对冲风险,妥妥的双赢操作。 但这绝不止是捡便宜那么简单,背后是对地缘风险的清醒认知,中国石油消费的四分之三要靠进口,过去80%的进口都得走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一旦因为地缘冲突被卡脖子,国内工业生产和民生都会受影响。 正因为看透了这个痛点,中国早早就开始布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亚油气管道相继建成,就是为了绕开单一通道的风险。 现在充实石油储备,相当于给这条多元化通道再上一道保险,根据测算,目前12到13亿桶的储备规模,要是遇到极端情况海上运输完全中断,配合民用限供,足够支撑一年以上的高强度工业运转。 对比一下美国2021年为了压油价一次性释放5000万桶储备,还得联合多国凑数,中国现在的储备量已经是美国的三倍,相当于140天的进口量,这种底气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攒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石油储备只是中国整体风险对冲布局的一环,和黄金、粮食储备连起来看,就能明白这盘棋下得多大。 2025年9月末,中国官方黄金储备已经连续11个月增持,达到7406万盎司,外汇储备更是冲到33387亿美元,创下2015年12月以来的新高。 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本质上是在降低对单一货币体系的依赖,而石油作为全球硬通货,和黄金搭配起来,就是应对全球金融波动的“双保险”。 粮食方面同样不含糊,36个大中城市的成品粮油储备能保障15天以上供应,全国原粮库存充足,应急加工企业达到6872家,一天加工量够全国人吃两天,再加上3000万吨大豆储备占全球贸易的40%,从吃的到用的,从金融到能源,中国正在构建一套全方位的抗风险体系。 这种布局不是心血来潮,就像家里囤菜一样,平时看着不起眼,真遇到极端情况,才能从容不迫。 中国的聪明之处还在于,一边囤储备,一边还在拓宽后路、壮大自身。 这些年国内油气开发没闲着,从2019年启动的七年计划效果显著,石油日产量从380万桶提升到440万桶,天然气产量涨了五成,自己多产一点,对外依赖就少一点。 储备设施也在不停扩建,山东胶州湾、浙江舟山、海南洋浦的超大型储罐群越建越多,2024年底总储油能力已经突破20亿桶,现在才用了60%左右,到2025年底还会新增1.24亿桶的容量,完全不愁没地方放。 进口来源也越来越分散,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还是第一大供应国,但占比只有17.98%,马来西亚已经跃居第二,9月份从印尼进口的原油量同比暴涨73倍,巴西更是飙升156%,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才是最稳妥的风险控制。 说到底,大国的战略储备从来都不是为了挑起事端,而是为了避免被动,过去国际油价飙升时,中国曾释放部分储备稳定国内市场,证明这些储备不只是“压箱底”的存货,更是调节市场的工具。 现在全球地缘冲突不断,从红海局势到霍尔木兹海峡的紧张氛围,石油运输路线随时可能受影响,加上全球能源市场博弈加剧,欧佩克+的产量调整、美国的制裁动作,都可能引发供应波动。 中国趁着现在价格合适、渠道通畅,多囤点石油,就像给国家经济装了个“安全气囊”,不管未来遇到什么风吹草动,都能稳稳接住。 这种未雨绸缪的操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却藏着最实在的生存智慧——毕竟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稳定永远比什么都重要,手里有油、有粮、有黄金,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始终掌握主动权,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评论列表

小小业务员
小小业务员 1
2025-11-04 11:30
为收复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