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记得之前有一个说法,汽车工业是工业硬实力的体现,因为其他的要么链路太短,要么太聚

记得之前有一个说法,汽车工业是工业硬实力的体现,因为其他的要么链路太短,要么太聚集,范围太小,要么太low,没啥含金量,小作坊都能干,但是唯独汽车工业,链路长、精密度高、覆盖门类多、还有技术门槛,是妥妥的工业硬实力。 造一辆车不是简单组装几个零件那么事儿,它牵扯的产业链长得吓人,从上游的矿石开采、钢铁冶炼,到中游的发动机铸造、变速箱组装,再到下游的电子芯片植入、涂装测试,整个流程少说上万个环节,得几千家供应商协调。拿数据来说,一辆普通轿车涉及两三万个零部件,覆盖机械、化工、电子、材料等十几个门类,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活儿。相比之下,像纺织业或者塑料制品,链路就短多了,原料进厂、机器一转、成品出货,几道工序就能搞定,小作坊里一台缝纫机加几个人就能开工,没啥技术壁垒,门槛低到谁都能试水。电子组装呢?虽然精密,但往往聚集在少数大厂手里,范围窄,辐射力弱,不像汽车这样能拉动整个工业生态。汽车这行,精度要求高到微米级,任何一个环节出岔子,整个车就废了,这就逼着你得有扎实的工业底子,否则根本玩不转。 再深挖挖,为什么汽车能这么代表国家工业肌肉?它不光是产值大,还能倒逼其他行业升级。举个例子,汽车需求高强度的钢材,就得推动冶金业从粗放炼铁转向精细合金配方;电池和电机又得靠化工和电气化拉动材料创新。全球来看,汽车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7%左右,关联产业多达几十个,带动就业上百万,这在其他制造业里少见。历史上,二战后日本和德国靠汽车重振工业,就是因为它能辐射全产业链,帮国家从废墟爬起来。中国也一样,早年工业基础薄,但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建汽车厂,就等于在给自己打地基。其他像玩具或服装出口,赚的是薄利多销的快钱,没含金量,风一吹就散;汽车呢?出口一辆就是技术输出,附带整条链的竞争力。 说起中国汽车工业的来龙去脉,得从新中国成立头几年讲起。那时候,全国汽车全靠进口,运费高、供应不稳,急需自造。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一汽奠基,长春那片地儿从荒野变工厂区,用了三年时间就下线第一辆解放卡车。这事儿背后是饶斌那批人领的头,他从地下工作转工业,1952年任一汽筹备处副主任,次年当厂长,协调全国资源,建厂过程中克服了设备短缺和技术空白,直接复制苏联模式,但本土化改造不少。饶斌后来还去二汽,1966年湖北十堰建厂,东风牌卡车从这儿出来,军用越野车EQ240是第一款基本车型,1975年正式挂“东风”名号。东风从二汽演变,起步就是军工导向,1969年建厂时是“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厂区藏在山里,安全第一。饶斌在二汽也干了厂长,推EQ140五吨卡车,基于一汽图纸但加了本土优化。到80年代,他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主导“外引内联”,引进国外技术,北京吉普和上海大众合资落地,这步棋让中国从卡车为主转向轿车时代。饶斌1987年去世,享年74岁,但留下的框架让汽车业从零到有,奠定了基调。 2025年,中国汽车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出口量预计超500万辆,乘用车部分达558万辆,增速14%。新能源车更猛,出口含本地生产140万辆,增长10%,占全球电动车产量44%,份额超六成。1-9月,比利时成第一大出口地,223532辆新能源车过去,英国紧跟153265辆。中东市场是新热点,6月新能源出口25.6万辆,占比41%。拉美、东盟这些新兴区是中国车企重点,墨西哥2月进货43446辆,累计近7万辆,增长30%。这些数字不是吹牛,背后是产业链全覆盖,从电池到整车,中国占全球七成产能,BYD、长城这些牌子海外建厂,融进去不光卖车,还输出标准。 汽车不像手机,手机芯片一卡脖子就瘫,但汽车链长,绕得开,还能反哺。疫情后,全球供应链乱套,中国车企稳住大梁,出口逆势涨,帮稳定就业和外汇。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唯一在前十科技产品排名的,汽车拉动工农业双轮,全无短板。农业牛在产量,工业牛在深度,汽车就是那把钥匙,解锁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未来,欧盟加关税是压力,但中国新能源低成本、高续航,全球份额只会涨。 总的看,这个说法没错,汽车工业就是工业硬实力的试金石。中国从一汽二汽起步,饶斌辈人打基础,到现在出口全球,链路长了,精度高了,门类多了,门槛更高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羡慕不来,我们纠结第一第二,其实已甩开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