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的贡献,远不是三百多篇论文和七十余项专利就能简单概括的,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对国家战略需求的两次精准破局。 第一次破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国家公派她前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她带回来的,是当时最前沿的分子束外延技术,这为中国半导体微结构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石。 有了这块基石,才有了后来的两次开花结果,一方面,她紧盯国际前沿,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量子级联激光器后迅速跟进,她的团队在2000年率先在亚洲研制出关键波段的激光器,这项技术在毒气检测和军事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她早在九十年代便前瞻性地布局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的研究,同样在2000年前后,她的团队捣鼓出了国内首个碳化硅关键二极管。 今年的市场,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超7000亿美元,中国独占近四成,而小小的碳化硅市场也将在今年达到45亿美元的规模。 比这些硬核成果更打动人的,是她一以贯之的人生选择,李爱珍出生于福建石狮的一个华侨家庭,在那个年代,海外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是毋庸置疑的。 但她1958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上海冶金研究所,访学结束后更是毅然回国,一干就是一辈子。 她的学生回忆,就连大年初一,都能在实验室里看到老师忙碌的身影,对她而言,科研不是谋求名利的梯子,而是奉献一生的事业。 所以,当2007年当选美国院士后,她那句“感谢祖国的栽培”才会显得如此真诚,这不是一句客套话。 她的留学、她的研究经费、她1994年抓住机会引进的那台关键MBE设备,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李爱珍在国内外的不同境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评价体系的侧重点,国内的评选机制,或许更看重论文引用、行政身份或是圈子内的声望。 相比之下,美国科学院的评选标准似乎更为纯粹,核心就是看你的学术原创性和全球影响力,李爱珍在QCL和SiC领域的“亚洲首创”和“国内首个”,恰好完美契合了这一标尺。 李爱珍的价值,早已无需任何头衔来定义,她用硬核技术为国家打造利器,用柔软情怀为后辈树立风骨,这本身就是最厚重的勋章。 主要信源:(人民网——李爱珍 我晓得"祖国"意味着什么)

评论列表

刘发雨
刘发雨 26
2025-11-06 02:57
这样的人才中科院没给评院士,原因是什么?是送礼不够吧?

tao 回复 11-06 12:49
可能院士需要传承,人情世故[哭笑不得]

用户14xxx12
用户14xxx12 16
2025-11-06 01:22
嫉贤妒能
大草原
大草原 13
2025-11-06 19:46
只能说明中国的院士比美国的水平高,这样理解对吗?
卢威
卢威 9
2025-11-06 20:53
太令人厌恶了😡😡😡
用户10xxx93
用户10xxx93 4
2025-11-07 03:54
可能是送礼不到位吧?
士气
士气 3
2025-11-07 23:08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