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90后广东仔把小风扇卖到全球,年入10亿:他曾亏2000万,靠“死磕”逆袭

90后广东仔把小风扇卖到全球,年入10亿:他曾亏2000万,靠“死磕”逆袭 刚过去的夏天,你手里的那台救命小风扇,很可能就出自一位90后广东小伙何志强之手。他把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做成了全球大生意,去年卖出6000万台,营收突破10亿,风靡从美国到东南亚的全球市场。 何志强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中山人,家里早年做五金配件生意,从小在工厂车间里摸爬滚打,对家电组装的门道比同龄人熟得多。2016年他刚毕业,没去挤写字楼的格子间,反而拿着家里支持的50万,跟风做了当时热门的充电宝。 可那时候充电宝市场早被大厂占满,他的产品没特色、价格没优势,折腾一年多,不仅没赚钱,还把启动资金亏了大半。看着仓库里堆着的滞销充电宝,他蹲在地上想了一整夜,最后决定换赛道——专做别人看不上的小风扇。 一开始没人看好他。 身边朋友劝他“小风扇利润薄,还受季节限制,能赚几个钱”,就连家里帮他联系的代工厂,都觉得这生意没奔头,生产时总敷衍了事。2019年他推出第一款小风扇,问题全暴露了:续航只够2小时,夏天出门根本不够用; 塑料外壳用的是廉价料,摔一下就裂;甚至有批次产品因为线路设计问题,出现轻微漏电。退货单堆了半张办公桌,代工厂还催着付尾款,账上的钱连给员工发工资都不够,算下来足足亏了2000万。 团队里有3个核心成员熬不住走了,临走前还劝他“别死磕了,及时止损吧”,可何志强没松口,他把自己在中山的房子抵押了,凑了300万,跟剩下的5个员工说“再试一次,这次要是还不行,我认了”。 他这次换了思路,不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改设计,而是亲自跑市场。先去了东南亚,在泰国曼谷的夜市里蹲了半个月,看当地人用小风扇的习惯——发现他们喜欢挂在脖子上、能揣进背包的款式,还得耐摔,因为夜市人多容易碰掉。 又飞去美国,在洛杉矶的超市里观察,看到欧美消费者更在意颜值,喜欢简约的白色、灰色,还希望能给手机充电。 把这些需求记满了3个笔记本,回来后他扎进了顺德的代工厂,每天跟工人一起盯生产:外壳换成耐摔的ABS塑料,续航提升到8小时,还加了折叠设计和USB充电口,甚至在扇叶边缘做了圆润处理,防止刮伤手。 这款改进后的小风扇,刚好赶上2020年的需求爆发。那年夏天疫情反复,不少人居家办公需要小风扇,户外核酸检测点也缺便携降温设备,何志强的产品一下子卖爆了。 先是在东南亚通过本地电商平台打开市场,泰国、马来西亚的订单排到了3个月后;后来又入驻亚马逊,靠着“续航久、颜值高、安全耐用”的好评,慢慢在欧美打开局面。 有次美国客户反馈“夏天露营想用电风扇,但没电源”,他立刻组织研发团队,花了两个月加了太阳能充电功能,这款露营款小风扇一上线,当月就卖了50万台。 现在他的公司在中山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20多个工程师专门琢磨小风扇的细节:比如针对长发用户,设计防头发缠绕的扇罩;针对母婴群体,做了静音版本,噪音比普通风扇低30%。 去年卖出的6000万台小风扇里,有40%销往海外,从东南亚的夜市到欧美的超市,再到非洲的街头小摊,都能看到他的产品。 有人问他“现在年入10亿了,要不要做其他家电”,他摇头说“小风扇还能挖更多需求,比如加香薰功能、做可变色的灯扇,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啥都强”。 何志强的逆袭,从来不是靠运气。在大家都盯着高利润行业的时候,他肯沉下心做小风扇;亏了2000万没跑路,反而去市场里找问题;产品卖爆了也没飘,还在琢磨怎么优化细节。 其实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产品里,都藏着大市场,关键是能不能像他这样“死磕”——磕用户的真实需求,磕产品的每一个细节,磕到把小玩意做成大生意。这大概就是中国制造最动人的地方:有人愿意在细分领域里深耕,把普通的东西做到极致,然后卖到全世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