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3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11月5日台媒报道,中

英国芯片业被掏空?外媒揭露中企超绝3部曲,收购只是第一步!11月5日台媒报道,中企控股的英国半导体巨头官宣停产关键高压芯片,并且媒体爆出了一个猛料:Dynex在中国东部开启了第三条生产线! 所谓的 “超绝 3 部曲” 绝非虚言,每一步都精准踩在英国产业的 “软肋” 上。1956 年成立的 Dynex 在林肯郡扎根半个多世纪,手握的高压 IGBT 芯片技术是真能卡住工业命脉的硬通货,高铁牵引、电网调压、风电变流全靠这 “工业心脏” 跳动,巅峰时全球第六的排名,连德国英飞凌都得礼让三分,可偏偏赶上 2008 年金融危机掉了链子,资金断流、技改停滞,三个 “不够” 把这家老牌巨头逼到了墙角。 这时候中企来了个精准 “抄底”,第一步收购打得干脆利落。中车株洲所掏出近 1000 万英镑拿下 75% 股权,相当于用白菜价捡了个技术宝库,要知道当时 Dynex 光是那套宽禁带材料工艺的专利价值就不止这个数。英国当时还以为是引来了 “救星”,没意识到这是产业控制权易主的开始。 收购后中企没急着动刀子,反而先给 Dynex “输血”,把英国工厂的 4 英寸生产线升级到 6 英寸,还在当地建了海外研发中心,稳住了人心也稳住了技术团队,这波操作让英国监管层放松了警惕,殊不知这只是 “温水煮青蛙” 的前奏。 第二步的技术 “消化吸收” 才是真正的关键。中企早就看清了 Dynex 的核心价值 —— 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的芯片技术,以及背后掌握工艺的老工程师。 他们搞了个 “中英联动” 的研发模式,让英国团队负责基础试验,中国团队主攻技术落地,短短 6 年就把 8 英寸 IGBT 芯片搞了出来,这可是当时国内第一条自主可控的高端生产线。 更绝的是 “反向输出” 的戏码,17 年后 Dynex 前任 CEO 保罗・泰勒都得感慨,当年是向中国输出技术,如今反倒要从湖南引进升级方案。 这期间,高压 IGBT 的国产化率从 2021 年的 20% 飙升到 2023 年的一半以上,背后全是 Dynex 技术的 “功劳”,英国还在沾沾自喜于技术输出,实则核心家底已经被摸了个底朝天。 第三步产能迁移堪称 “釜底抽薪”,直接让英国芯片业的实体根基塌了半边。随着中国生产线的不断扩建,英国工厂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直到官宣停产关键高压芯片,所有人才恍然大悟。 要知道 Dynex 在中国东部开的第三条生产线,单条产能就抵得上英国老厂的两倍还多,株洲已经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到模块封装的完整产业链,50 多家配套企业扎堆,年产值早突破了百亿元。 反观英国,除了 Dynex,纽波特晶圆厂也遭遇了类似命运,安世半导体收购后投钱扩产、新增百余个岗位,结果英国政府拿 2022 年的法律追溯 2021 年的交易,逼其出售 86% 股份,员工联名抗议都没用,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产能转移到中国。 这背后藏着英国芯片业的致命伤:市场太小、人才短缺、政策还反复无常。英国政府搞的《国家安全和投资法案》看似严厉,42% 的深入审查都瞄准中企,却挡不住技术流失的大趋势。 中企早就摸透了规则,表面上遵守审查要求,实则通过技术合作、人才交流慢慢渗透,等英国反应过来时,Dynex 的核心专利已经有大半关联到中国企业,株洲产的 IGBT 芯片不仅供国内高铁跑出 453 公里时速,还反过来制定了 IEEE 国际标准。 现在英国想重新拾起高压芯片产业,才发现既没了生产线,也没了能挑大梁的技术团队,连捷豹路虎都得依赖中国产的芯片供应,这 “掏空” 的效果可比直接抢技术来得彻底多了。 说穿了,不是中企手段太 “狠”,而是英国自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一边喊着欢迎外资,一边用政策把企业往外推,最后只能看着中企把技术和产能双双拉回中国,自己落个产业空心化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