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破局 绘就育人新图景——肃州区“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纪实】近日,记者走进酒泉市第一中学翰林校区,看到阳光透过明亮的落地窗照进崭新的教室,塑胶操场色彩鲜亮,体育馆造型别致。这所于今年8月投入使用的学校,处处透着生机与活力:走廊里书声琅琅,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正在进行;地理教室内,老师用教学笔轻点智能地图,便能缩放查看世界各地地貌;理化生标准实验室里,崭新的实验台、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学生动手实践搭建了优质平台。 据该校教务处负责人苏殿俊介绍,学校不断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全环节管理,创新课堂模式,目的是成为肃州教育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 下午5时的酒泉市北苑学校格外热闹。操场上,足球小将带球奔跑、射门。篮球场上队员传球、投篮,呐喊声此起彼伏。社团教室里,歌声琴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欢快的校园交响乐。这个时间正是学校的社团活动时间,每个孩子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尽情释放活力。 “我二年级就加入了合唱团,一开始特别不自信。”北苑学校五年级学生白怡瑄告诉记者,“和大家一起排练、演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唱歌技巧,现在敢大声表达了,特别开心。” “我们扬琴社团2017年成立,一开始只有2架琴、4个学生。”社团老师刘建斌介绍,“后来越来越多孩子感兴趣,我们争取资金新购了设备,现在有25架扬琴、25个学生,实现了人手一架。我们还常带孩子出去演出,社会反响很好。” 北苑学校副校长孙建平介绍,“十四五”期间,学校把社团课程作为“五育并举”的纽带,形成了“兴趣—特长—专长”的梯度培养模式,打造了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体育健身、实验探究、劳动实践五大类48个精品社团,从育人定位、内容设计到评价策略,全维度课程化实施,并严格落实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的活动要求。 不只北苑学校和酒泉一中,“十四五”期间,肃州区教育系统的变革已惠及肃州区每所学校和每名学生。 “这5年,我们把教育强区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全局,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肃州区教育局局长郑德祥介绍,5年来,肃州区累计实施教育重点项目17个,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3所,新增学位10110个,“大额班”问题有效缓解,“入公办园难”成为历史,省级标准化学校实现全域覆盖,还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上,肃州区持续发力。“十四五”期间,肃州区设170名周转编解决农村学科教师短缺问题,组建10个城乡教育集团,通过共享课程、“三个课堂”缩小城乡差距。今年农村校音体美器材全面达标,酒泉一中分校、正大路小学投用后,进一步破解了“大校额”难题。 实践育人方面,肃州区印发研学实践方案,市及肃州区政府全额承担费用,整合开发96门“行走的课堂+田间的课堂”主题课程;建成千人研学营地、142亩劳动教育基地,22所学校有校内劳动基地,24所学校建校外实践点,实现实践全覆盖,让课程从“活动化”转向“课程化”。 学生身心健康方面,肃州区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确保中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1节心理健康课,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联合卫健部门推进健康体检,为24740名学生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完成率达69.35%。 从硬件升级到内涵发展,从均衡覆盖到特色创新,“十四五”期间,肃州区教育系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未来,这里还将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教研提质、教育评价改革等工作,全力打造区域优质教育中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为现代化新肃州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