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一些专家突然放话了:一旦台海爆发冲突,西方可能冻结中国约3.2万亿美元海外资产。 俄罗斯的案例摆在前面。外界统计,俄方当年被冻的约3000亿美元里,约2100亿美元在欧洲体系,且多是央行储备,这类资产集中度高、可识别度强,技术处理相对直接。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公开数据,中国外汇储备常年在3.2万亿美元上下,分布在多类货币与债券之中,机构与渠道更多元,触发面更广。 债券这块更关键。美国财政部披露,2024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约七千多亿美元,长期位居前列。这不是静态存放,而是每天在市场里交易、定价。 如果用冻结或逼迫抛售等极端做法,市场会即刻波动。有研究测算,这会抬高美国国债收益率,提高各类信用的融资成本,连房贷、车贷、企业发债都会跟着变贵,传导链条很长。 产业链也绕不开。中国在电子、机械、医药原料等多个环节占比较高,稀土加工更是处在核心位置。一旦金融层面被推向对抗,供应侧的调整会直接影响价格与交付时间。 对欧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不少商品涨价、周期拉长,通胀压力更难缓解。企业账上的库存、原料采购、交货计划都要重新安排,现金流压力增加。 更深一层是信用问题。美元的地位依赖持有者对体系稳定的信任。若动用冻结这一重手,其他持有方会提高对美元资产的风险权重,分散到更多币种和渠道。 这种分散不会一夜完成,但会持续推进。结算方式、储备组合、长短久期的选择都会出现调整,美元资产的黏性下降是可预见的连锁反应。 回到对比。俄罗斯的资产结构简单、体量较小,全球市场的牵连度不如中国。把同一套工具原封不动搬到中国身上,波及范围和成本会成倍上升。 台海本就是高度敏感区。把金融冻结当成常用手段,不仅难以达到预期,还会让全球市场稳定性快速下降,参与方都要付出更高代价。 立场很明确:这类威胁话术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风险显然大于收益。各方更需要把问题留在谈判桌与规则框架里处理,而不是把市场当成工具。 稳住底线,让贸易与金融继续正常运转,比任何激烈表态更有用。这才是把事情往可控方向推进的正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