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不断升级的愤怒,高市早苗该如何收场?取决于如下两点!在笔者之前的分析长文中,已经给出过一个观点:高市早苗出来搞事,是中美博弈的必然结果。 2025年11月16日,日本共同社的民调数据撕开了现实的一角:高市内阁支持率定格在69.9%的高位。 这个数字背后,是日本右翼群体压抑已久的诉求——国家“正常化”。 可“正常化”的钥匙,真的握在美国手中吗? 华盛顿的算盘向来清晰:俄乌冲突延宕四年,俄罗斯的实力已遭系统性削弱,对美威胁降级;欧洲大陆的利益攫取也进入尾声——既要榨取剩余价值,又得留其元气对冲俄罗斯,这种平衡术早已成美国惯性。 当中国市场的“硬骨头”让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战折戟,美国的目光自然投向了盟友体系中最“听话”的一环——日本。 石破茂的黯然离场,恰是这场战略调整的注脚;高市早苗的激进登台,本质是美国推动下的“代理人试验”。 日本当然清楚,配合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挑衅中国,无异于引火烧身。 但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分三十年支付的“分期付款”——暴露了其真实意图:用短期利益交换美国对“正常化”的默许。 特朗普时代的教训仍在眼前:对中国的贸易施压非但没能如愿,反而加剧了美国国内的撕裂;如今换一种思路,让日本冲锋陷阵,美国便可坐收渔利。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的预言在此刻浮现:中美若成天然盟友,日本必是最大障碍;如今美国刻意强化这一障碍,中国又岂能坐视? 台海,就这样成了三方共识下的“棋盘”——美国需要借日本牵制中国,日本想借机突破战后枷锁,中国则必须捍卫核心利益。 高市早苗不是孤身一人在战斗。她身后,是那些沉浸在二战前“大东亚共荣”幻梦中的保守势力;是渴望通过军事松绑重拾“大国荣光”的政治精英。 中国的愤怒,早已超越外交抗议的范畴。从经济反制到军事威慑,每一步升级都在传递明确信号:主权问题不容谈判,核心利益岂容交易? 美国的“观察态度”实则是火上浇油——既不明确支持日本“正常化”,又默许其在台海冒险,这种模糊策略让局势更难收场。 日本的“喊价”最终会变成“代价”吗?当中国的反制措施精准打击其经济命脉,当地区安全局势因台海议题持续紧张,高市内阁的高支持率还能维持多久? 答案或许已藏在中美日三方的沉默共识里:这不是一场可以回头的博弈,更不是一次普通的政治闹剧。 高市早苗的收场方式,早已写定——要么在对抗中耗尽日本的战略空间,要么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而中国,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立场: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将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