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敌军太多,向我开炮!快向我开炮!”1985年,在老山战场的一处阵地,一名军人拿

“敌军太多,向我开炮!快向我开炮!”1985年,在老山战场的一处阵地,一名军人拿起报话机咆哮着喊道。面对强敌的进攻,他毫无畏色,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 杨启良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一般,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读书也不多。1983年,他响应征兵号召,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第一师第二团第三连。那时候他刚满21岁,部队训练挺苦的,每天早起跑步、练队列、拆枪装枪,他很快就适应了。入伍后没多久,部队就接到命令,1984年7月轮换到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杨启良跟着大部队坐卡车翻山越岭,到了前线。老山那地方山高林密,气候又热又湿,部队挖了猫耳洞当阵地住,杨启良和战友们挤在里面,防敌军偷袭。他刚到战场没被吓住,反而学得快,向老兵问怎么瞄准、怎么投弹。几个月下来,他参加了几次小战斗,比如巡逻时遇到敌方小队,开枪打退了。 指挥员看他表现好,1985年初把他提为班长,带七班战士。他就负责分任务、查弹药、教大家注意地形。作为班长,杨启良管得严,战友们都听他的。部队在老山轮战是为了守边境,杨启良在那待了近一年,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怎么用高地优势打敌军。整个老山战役是中越边境冲突的一部分,从1979年打到1989年,中国军队在那守了几年,主要是防越军入侵。杨启良的部队属于昆明军区,任务是守关键点位。那时候越军常搞小股渗透,杨启良带班几次堵住了。1985年3月前,他已经打过几场小仗,杀敌有记录。部队生活单调,吃压缩饼干,喝山泉水,杨启良身体壮,没生大病。战友间互帮互助,他帮别人包扎过伤口,也学了点急救。提班长后,杨启良更负责,经常检查阵地工事,确保大家弹药够用。老山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不小,但守住了阵地,杨启良就是其中一员。他的背景普通,没啥特殊,就是个普通兵,通过实战成长起来。入伍前他在家务农,部队给了他机会学技能。整个过程,杨启良从新兵到班长,用了不到两年,靠的是实干。 1985年3月,杨启良接到命令,带七班战士守166高地。这个高地是老山东南一个点,位置重要,能控下方通道。敌军从早上开始炮击,阵地受损严重。越军分成几股进攻,杨启良组织战士反击,打退了第一波。战士们用枪和手雷阻敌,敌军退下后,杨启良检查伤亡,分弹药。第二波敌军来得多,杨启良指挥大家守住岩石点,一名战士受伤,他简单处理后继续打。第三波敌军增加,杨启良用武器压制,阵地伤亡加大。他的腿受了伤,但还坚持。阵地最后只剩他一人,杨启良收集武器,准备继续。敌军第四波上来,杨启良用枪和手雷打,敌军一时上不来。但敌军援军多,杨启良拿步话机联系指挥部,报告敌情,要求炮击阵地。这次战斗,杨启良坚持四个小时,击毙敌军18人。高地守住了,越军撤退。老山战役是中越边境冲突的延续,越军那时受苏联支持,装备有苏制武器,中国军队用国产装备对峙。166高地战斗是典型阵地战,越军用步兵冲锋,中国军队靠火力守。杨启良的行动符合战场实际,当时炮击阵地是常见战术,避免阵地失守。整个老山轮战,中国军队轮换多个师,伤亡几千人,越军更多。这场仗,杨启良的班损失大,但他完成了任务。敌军是越南人民军,训练有素,但中国军队地形熟,战术灵活。战斗数据来自军方记录,杨启良的杀敌数经确认。越军进攻时用排连规模,杨启良一人守,体现了个人作用。但战争是集体,杨启良靠部队炮火支持。整个事件在军史上记录为英雄事迹,但也反映战争残酷。越军那时入侵边境,中国自卫反击,国际上中越冲突受冷战影响,美国和苏联各支持一方。中国守边境,维护领土完整。杨启良的请求炮击,是为了挡敌,不让阵地落敌手。 炮击后,杨启良被震昏,部队赶到救他下阵地。医院治疗腿伤,他很快就好了。军区表彰他,记一等功,授战斗英雄称号。连队也获荣誉。杨启良继续服役,到1996年退伍。那时候他34岁,回台州工作,进了消费者协会,当干部。协会是维权机构,杨启良从基层干起,处理消费纠纷。比如查假货、调解商家和买家矛盾。他工作认真,帮很多人解决问题。退伍后,杨启良遇过麻烦,有地痞找事侮辱他,但他没动手,报了警,当地处理了那些人。杨启良没受影响,继续上班。后来他升职,当秘书长,管协会事务。退休前,处理几百起案子,协会档案有他记录。2010年左右,他当领导,协调部门。退休后,杨启良生活平静,偶尔参加老兵活动,讲讲老山事。2017年建军节,当地慰问他,他在家接待。杨启良的事迹通过媒体传播,激励很多人。 老山战役后,中越关系缓和,1991年正常化。杨启良没再上战场,过普通日子。他的英雄称号是军方给的,基于战场表现。转业后,杨启良适应地方,工作几十年,没大起大落。消费者协会在台州帮老百姓维权,杨启良参与不少市场检查。整个过程,杨启良保持军人作风,办事公道。退休时,他有养老金,家庭和睦。杨启良的故事反映了老兵生活,许多人转业后贡献社会。他的结局是安稳,体现了国家对功臣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