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

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中国1950亿美元,到了1982年,印度2000亿,而中国2050亿,又是就差那么一丢丢。   这差距不是突然拉开的,早从建国初期就埋下了伏笔。中国五十年代借着苏联援助,咬牙砸156个重点项目建重工业底子,东北的鞍山钢铁厂高炉从早烧到晚,1953年刚投产就年产钢42万吨,比印度全国当时的钢产量还多一倍;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就开出了解放牌卡车,那会印度连个像样的汽车零件厂都没有,路上跑的全是英国淘汰的二手车。   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已经能自己造机床、发电机,甚至核潜艇,而印度连拖拉机都得靠进口零件组装。   等到中国掉头搞改革开放,这差距就开始肉眼可见地拉大。深圳特区一挂牌,香港商人带着钱和技术往里面冲,1984年深圳的电子厂就从几十家蹦到了三百多家,生产的收音机、手表顺着广交会卖到全球,当年外贸出口就涨了120%。   乡镇企业更疯,温州的农民用缝纫机缝皮鞋,义乌的小商贩挑着担子卖小商品,没几年就形成了产业链,1985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比印度当年的工业总产值还高。政策松得也快,只要能挣钱,个体户、外资、集体企业都能上。   印度那边刚好踩反了所有节奏。继承了英国留下的官僚体系,搞出个“许可证 raj”(许可证统治),想开厂得先闯过五十多道审批关,盖几十个章,有个企业家为了办个糖厂,从德里跑到孟买来回折腾半年,最后公章盖完,原材料价格都涨了一倍。   更离谱的是进口限制,70年代想买台计算机,得内阁大臣签字批准,等批文下来,机型都过时了。这种情况下,1980到1989年印度GDP年均增速才4.5%,被戏称为“印度式增长”,而中国同期增速直奔9%,相当于每年都在甩开一截。   九十年代后这差距更是成了鸿沟。中国抓住全球化的机会,沿海城市建满了代工工厂,东莞的电子厂给诺基亚做零件,苏州的服装厂给欧美品牌代工,1995年外贸出口额就达到1488亿美元,是印度的5倍多。   2001年中国加入WTO,更是踩了油门,2005年出口额突破7620亿美元,印度才刚过1000亿。   反观印度,2000年才慢吞吞取消部分许可证,可官僚积习改不了,建个发电厂得等环保、土地、电力部门轮番审查,平均工期比中国多两年,成本还高30%。   制造业的差距最让印度眼红。中国2000年制造业占GDP的26%,印度才15%,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突破30万亿元,占全球30%,印度连5%都不到。   小米在印度建工厂,本想借当地劳动力,结果发现连合格的螺丝都得从中国运过去,因为印度的五金厂精度不够;比亚迪想在印度搞新能源汽车,光土地审批就拖了一年,最后干脆转去泰国建厂,半年就投产了。   基础设施更是戳心窝子的差距。中国2008年开始修高铁,2024年里程已经突破4.5万公里,从北京到广州坐高铁8小时就到,印度直到2023年才开通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还是日本帮忙建的,全程才50公里,试运营还出了故障。   高速公路更别提,中国总里程超17万公里,印度连5万公里都不到,很多“高速路”还能看到牛群横穿。2024年两国GDP数据一出来,中国18万亿美元,印度3.5万亿美元,差了5倍还多,想想1981年那点差距,这眼红劲儿能小得了吗?   更让印度憋屈的是劳动力素质。中国七八十年代搞义务教育,文盲率从1964年的60%降到2000年的6.72%,农民工进工厂培训俩月就能上手,印度直到2024年文盲率还有18%,种姓制度又卡着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工厂想招个会看图纸的技工都难。   当年一起起步,中国靠重工业打底、改革开放加速,一步步跑成了“世界工厂”,印度却被官僚体系、社会积弊捆住手脚,眼睁睁看着曾经的“对手”越走越远,这种从“差不多”到“差太多”的落差,可不就催生了记恨吗?   说到底,不是中国抢了印度的机会,是印度自己慢了半拍又半拍,最后只能对着中国的背影眼红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