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沙漠下面几乎全是石油,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78亿吨,但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油不采,年年还得花大价钱进口? 先说说沙漠里的石油开采,远不是什么“抡起铁锹就挖油”的事。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不好惹的地方,被叫作“死亡之海”不是没道理。 地底下的油都藏得极深,大多在8000米以上,甚至突破9000米,不过这里的石油并非高粘度稠油,反而以易于开采利用的轻质油为主,且大多伴生天然气。 准噶尔盆地那边的春晖油田,油稠得能拉丝,处理起来麻烦得很。中石化搞开发的时候,碰上定向钻井、套管下入这些细节活,稍微出点差池,设备就有可能卡在井里。 为了解决这堆技术难题,国内工程师们折腾出了不少新招,比如“缓弧轨迹设计”啥的,算是技术创新的结晶。但塔克拉玛干超深层的极限环境,难度再往上翻好几倍。 沙漠的极端天气也特闹心。白天地表能烤到60度以上,晚上又能冻成冰窖,设备用个把月就得大修。 风沙肆虐,井架和管道分分钟就可能被掩埋。沙丘说来就来,沙尘暴一卷,工程队都要打退堂鼓。 就连维保都不是小事,设备坏一次,光是运过去抢修,成本就好几倍。全球不少极端条件下搞油气的地方,都得面对这种挑战,没点硬核技术和大把银子,根本玩不转。 要是光靠技术能解决还好,偏偏经济账一算,谁都得掂量掂量。沙漠里修路、铺管道、建电站、搞水厂,每一项都烧钱。 塔中油气田改造管线,短短几十公里,投资就得上两千万,其中环保和防腐的钱占了大头。新田一开,所有配套设施都得从零搭,摊到每桶油成本上,动辄60美元往上走。 反观2025年底的市场行情,中东原油到岸价虽有波动,但整体仍低于沙漠开采成本,一比高下立见。国际油价行情一波动,沙漠采油的账就更难算得过来了,真不是拿算盘一拨拉就能拍板的事。 环保这道坎更是死死拦着。中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不是说说而已。塔中油气田的环保投入,硬性规定得占项目预算的较高比例。施工必须绕开胡杨林这种珍稀植被,生态环境厅的各项规定严格得很。 沙漠生态本来就脆弱,动了就难恢复。前车之鉴不少,像中亚、西亚一些沙漠油区,环境一旦被毁,几十年都缓不过劲来。毕竟不能拿自己的生态当赌注,这条红线不能碰。 但话说回来,未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采沙漠石油,并不是“明明有油偏不采”,而是一种有远见的国家战略。 目前2024年我国原油产量已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同时进口5.54亿吨,对外依存度71.9%,在便宜的进口原油能用的同时,我国已在塔克拉玛干实现超深油气年产突破400万吨,累计开采量超5000万吨,建成了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田。 我们将沙漠超深层高成本油田作为核心战略储备,有备无患。这种“梯度开发、优中选优”的思路,其实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最大负责。万一全球油市出什么幺蛾子,沙漠油田就是中国手里的底牌。 与此同时,中国近些年在中东、中亚搞能源合作,布局一盘大棋,把进口渠道分散开来,降低了风险。这种分散布局,国际上不少媒体也都评价是稳妥的做法。 技术储备也早已落地见效。我国在塔克拉玛干已钻成超8000米深井200口,2025年更是实现8000米级超深井钻井周期缩短至80天以内,投产的8000米超深井达163口,推动10亿吨超深油气区开发。 像胜利西部钻井队在春晖、春风这些油田的技术积累,已成功应用于沙漠超深层开采,实现了从“练兵”到“量产”的跨越,不用临时抱佛脚。这种“百年工程”的思维,是对未来负责,不是眼前一时的得失。 说到底,沙漠下面的石油不是说采就采,也不是摆在那里没人管。中国的做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级会采”。既顾得了当下,也想得了长远。 目前塔克拉玛干超深油气已步入规模上产新阶段,那些沉睡在沙漠下的黑色黄金,已逐步转化为国家的硬通货。能源安全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中国的做法,走得很稳,也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