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沙俄能造战列舰,是因为部件基本靠进口组装。像2.5万吨的甘古特级战列舰,蒸汽轮机

沙俄能造战列舰,是因为部件基本靠进口组装。像2.5万吨的甘古特级战列舰,蒸汽轮机、锅炉、发电机直接进口英国,火控系统进口了德国蔡司基线测距仪和英国巴尔斯特劳德公司测距仪,两者混合着用。而炮塔转动轴承,也是进口德国的。 沙俄海军那会儿想搞大舰队,工业底子却薄得像张纸,造出无畏舰来基本靠国外零件拼凑。拿甘古特级这批2.5万吨的大家伙来说,四艘船1909年同时在彼得堡的海军厂和波罗的海厂动工,设计方案足足征集了51份,本土的国外的都有,英国佬推涡轮机方案,德国人挑三联炮塔的毛病。国会那边钱紧,批款拖到1911年,每艘超支700万卢布。船体框架本土勉强搭得起来,可核心玩意儿全得进口。蒸汽涡轮、锅炉和发电机组直接从英国拉过来,Parsons型涡轮驱动四轴,安装时工程师得反复对接口,因为本土框架精度跟不上。火控这块更乱,中央计算用英国Pollen Argo Mark V机械计算机,传令靠Geisler系统,测距仪混着德国蔡司5米基线式和英国Barr & Stroud 18英尺的,前者装在指挥塔,后者搁中部炮塔顶,两种数据交叉验证,调试到1915年春天才勉强齐活。炮塔转动轴承是德国货,8英寸滚轮式,粗铁环运到厂里得用起重机吊,安装后转动得顺溜,不然卡死就麻烦了。 主炮305毫米的三联装塔,本土奥布霍夫厂勉强铸得出12门,可生产线上高炉和水压机也得靠德国Krupp供,熔铁浇铸时蒸汽直冒,压膛用进口机才稳。装甲带主厚才230毫米,克虏伯渗碳钢小批量产,仅够炮塔和指挥塔覆盖,船舷侧面焊上时厚度测来测去就那么点,工业产能跟不上大批量需求。1914年底到1915年初,四艘陆续入役,甘古特号11月先到,塞瓦斯托波尔号殿后,到赫尔辛基编入第一战列舰支队。可炮塔和火控调校花了大半年,1915年中才算作战状态。波罗的海行动空间小,德国高海舰队压着,俄国人不敢远出,基本就护着布雷船转悠。甘古特号10月巡逻过一次,塞瓦斯托波尔号1916年碰礁,船身歪斜得泵水抢修。冰封期长,四艘加起来就那么点出场,雾天炮手瞄靶子练手,远距离射击数据全靠进口仪器凑合。 这套进口拼装模式听着省事,实际隐患一大堆。一战刚打响,德国扣了涡轮零件,转手给自家布鲁默级轻巡,俄国人求英国瑞典补货,轴承那块没人敢接单,巨型滚轮精度高,国内厂子压根没经验。沙俄工业弱鸡到啥地步?步枪都得外购,一战头两年进口日本30式和38式63.5万支,意大利维泰利40万支,法国勒贝尔8万支,连温彻斯特M1895杠杆枪买了30万支凑数。海军大件更别提,甘古特级勉强自产305毫米炮,可伊兹梅尔级战巡的356毫米炮试射16次炸膛7次,膛室裂开碎片乱飞,奥布霍夫厂技术卡壳,干脆向英国维克斯订11门成品,炮管运来时链条吊起固定,螺丝拧得叮当响。伊兹梅尔级1912年底动工,排水量比甘古特大,主炮升到14英寸,本土产能捉襟见肘,轴承缺口直接趴窝。四艘船伊兹梅尔、博罗季诺、金伯恩、纳瓦林,1915到1916年下水,可炮塔空荡荡,锈迹爬上座子,司令巡视时只能摇头。 1917年二月革命,波罗的海舰队水兵闹腾,甘古特级船员带头,军官被赶下船,甲板上砸锁高呼。十月后布尔什维克接手,四艘改名:甘古特变十月革命号,波尔塔瓦伏龙芝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马拉特号,塞瓦斯托波尔巴黎公社号。伊兹梅尔级彻底停工,内战燃料断档,船壳闲置生锈。1917年底芬兰独立,舰队撤赫尔辛基,破冰船领路,甘古特级裹大衣推冰过湾。内战尾声1921年10月,布尔什维克瞅着伊兹梅尔和博罗季诺想完工,可炮管短缺,炮塔组装得两年,电气系统超纲,干脆作罢。1925年海军提伊兹梅尔改航母,2.2万吨载50架机,陆军卡预算,计划黄了。1922年三艘姊妹卖德国拆,伊兹梅尔锅炉拆去改甘古特级,1931年列宁格勒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