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11月26日,记者从淮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淮南市依托淮河、江淮运河水运主通道,统筹谋划全市港口布局,加快推进水运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淮南淮河航运枢纽,淮南港正逐步发展成为皖北以及豫东南地区江淮航运的重要枢纽港。

港口航道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淮南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道学在发布会上介绍,该市境内河流航运资源丰富,拥有淮河、茨淮新河、窑河、淠淮航道等主要河流9条,航道总里程达396.6公里。其中,淮河、江淮运河“一纵一横”两条黄金水道,使淮南市境内二级航道总里程突破200公里,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形成以淮河、江淮运河为主干,茨淮新河、窑河等为支线的羽状航运网络。
作为安徽省重要港口,淮南港现有寿县、毛集、凤台、潘集、八公山、田家庵、大通七大港区,建有码头15座,500吨级及以上生产性泊位35个,最大靠泊能力达2000吨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港口企业14家、水路运输企业54家,营运船舶约1220艘,总运力超318万净载重吨。今年1-10月,全市水运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1540万吨,同比增长16.36%;完成水路货运量6780万吨,货物周转量352亿吨公里,水运经济支柱作用持续凸显。
新能源船舶产业加速崛起
张道学介绍,为加快推动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构建内畅外联的城市交通体系,更好服务交通强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淮南市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及新能源船舶应用制造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牵头制定《淮南市关于建设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淮南市“水运安徽”任务分工方案》,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培优扶强,鼓励各县区园区差异化建设新能源船舶及装备制造项目,形成“产业互补、合作共赢、快速推进”的发展格局。
目前,淮南市航运企业积极投身新能源船舶建造,淮南市义航运输有限公司的LNG船舶即将完工,安徽永盛航运(集团)有限公司的电动力船舶已开工建设,煤化工基地也启动了甲醇动力船舶建造项目。
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是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部署的国家级“两新”项目,实施期限为2024年8月至2028年12月,拆解对象为我国境内船龄15年以上的正常营运机动船舶,淮南市符合拆解条件的老旧营运船舶达700余艘,自工作启动以来,2024年完成拆解16艘,2025年已完成拆解142艘,提前圆满完成本年度任务。
水上交通安全防线牢固构筑
张道学介绍,今年以来,淮南市交通执法支队以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路径,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系统施治,密集开展护航执法行动,有力护航水运经济健康发展。聚焦水上交通安全核心风险,纵深推进隐患排查、危险密闭空间违规作业治理等10余次专项整治,精准净化通航环境。通过撤并整合薄弱渡口,将数量从70道减至47道,同时为10艘客渡船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渡运安全智能管控。以“日常巡查与专项巡航、日间巡航与夜间突击”相结合模式,实现淮河干线等重点水域全覆盖,深化区域部门联动开展联合执法巡航64次,通过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218条,加强涉水工程监管发布航行通告5份。打造“船员驿站”服务品牌,新增多元便民功能服务船员900余人次,推进海事调查工作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开展2期专项培训,启动船舶安全检查(FSC)试点工作站建设,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服务与执法专业化水平。
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