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要是有人问你形容湘菜的经典名句,你是不是也会想起那句“麻辣子鸡汤泡肚”?
刚准备开口给人家讲讲这“麻辣子鸡”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立马就会有人开始提出不解和质疑:
辣子鸡不是川菜吗?偷人家菜有意思?
湘菜怎么成麻辣的呢?
这是湘菜?我怎么从来没有在湘菜馆吃到过?
虽然“敢于提出质疑”的这种精神挺难得的,但骄傲之前还是建议先补充一下知识。
“一字之差”的他姓兄弟
大家都说“川湘不分家”。尤其到了名字相似的这两道菜上,很多人认为,“这不就是双胞胎兄弟嘛!”

那个流行于川渝饭馆和路边摊的有名的江湖菜——辣子鸡,在大量的干辣椒和花椒堆成小山里,找到炸过的鸡块,一口下去焦香十足、麻麻辣辣。
至于“麻辣子鸡”?听起来只不过是在已有的名字上,对口感进行强调的菜品别名而已。
可实际上,这是烹饪方向截然不同的两道菜啊!
一是食材的重点不同。
川菜的重点,在“辣子”,是如何做出层次丰富、能“香死人”“迷死人”的辣。厨师们会告诉你用的是干辣椒和花椒,还会跟你强调“注意4:1的比例啊!”,辅以少量姜蒜,重点突出那股麻麻的、略带呛感的干香;鸡块也要炸的干干的,重点在于咀嚼时的焦香和表面酥脆口感。
而湘菜当中的这道名菜,首先的重点,是食材的选择。实际上,它更准确的写法应该上“麻辣仔鸡”,你只要稍微动手去查查字典就知道,“仔(zǐ)”的意思是幼小的,也就是说湘菜的麻辣仔鸡强调的,是用是肉质更加细嫩的仔鸡。
二是烹饪的口味方向不同。
川菜辣子鸡的口味重点,是更为纯粹的干香麻辣,追求的是一种“吃得过瘾”的爽感;而麻辣仔鸡则表现得更为平衡,是兼顾食材本色的基础上,利用麻、辣、鲜、香创造更丰富的层次感。
湘菜泰斗许菊云在做这道菜时,是在将鸡去骨砍成丁后,再用湿淀粉抓匀——是的没错,这一步是上浆。你以为只是裹一层淀粉的简单动作,而有经验的湘菜老厨师们才能看出这其中的难度,原因就在于这浆的浓度不好把握,高度依赖经验和手感:水太多,浆挂不上;淀粉太多,则外观不平滑、不均匀,也影响口感。

上完浆后,湘菜厨师们会采取“二次炸制”来保证口感,低油温锁住鸡肉鲜嫩并使之成型,高油温炸出金黄酥脆的外壳。
接下来的步骤,则是与川菜辣子鸡呈现截然不同的关键所在:湘菜用的是新鲜红辣椒和花椒,有的还会加入大蒜叶,这里的香、麻、辣都是主食材的辅助,而非口味主导;最重要的是,经验老道的湘菜厨师们还会在出菜前调一味叫做“兑汁芡”的东西,一是保证菜品口味包裹均匀,二是使成菜看上去油润鲜亮,是基于口味和外观的双重考虑。
事情到了这里,你是不是也能准确分辨出,谁是辣子鸡,谁是麻辣仔鸡?
谁是麻辣“正义”?
关于这两道菜最大的讨论,在于麻辣的“归属权”。
对于喜欢川菜的人来说,辣子鸡自然是“口味正统”,是一场痛快淋漓的味觉体验;
对于热衷湘菜的人说,麻辣仔鸡才是“经典正宗”,是一次回味绵长的美食旅程。
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是“爱吃啥就选啥”。非要分析个口味“鼻祖”、菜品“正义”的结果来,就像在辩论豆腐脑应该吃甜的还是咸的一样,本身就挺扯的。
但是,豆腐脑还是甜的好吃,不接受反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