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渴望成功,你就越得不到成功。叔本华的这句话揭示“渴望” 与 “成功” 关系的核心矛盾 ——欲望本身是动力的源头,但若失控为执念,反而会反噬行动。提醒人们要正确处理“渴望成功”这个问题。
一方面,着力即差,过度执着时常又会成为枷锁,阻碍人们走向成功。叔本华认为,欲望的本质是 “对匮乏的感知”—— 当一个人极度渴望成功时,这种渴望本身就意味着他处于 “未成功” 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将会被注意力不断放大。
人们往往会因此而陷入对 “未拥有” 的焦虑中:会反复审视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每一次审视都是对 “失败可能性” 的强化,最终被这种焦虑吞噬,不仅失去了前行的动能,也失去了行动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同时,叔本华强调,过度强烈的欲望会绑架理性,当人们对成功的渴望达到极致时,理性会沦为欲望的 “工具”,而非引导行动的 “罗盘”。
例如:为了快速成功,有些人或将会忽视客观规律(比如跳过必要的积累)、或选择急功近利的手段(比如投机、欺骗),甚至对风险视而不见。此时,“渴望” 已经变成了一种非理性的执念,让人们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远。
当人们把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到 “到达终点” 的执念中时,反而会因为对 “终点” 的过度关注,忽视了达成目标所需的 “过程合理性”(例如能力积累、时机把握)。
对此,叔本华强调,成功的本质是 “顺应事物本性的行动”。而过度渴望成功的人,往往会把 “结果” 与 “行动” 割裂,他们不是在 “做正确的事”,而是在 “为结果而做事” ;事物的发展也有其自身规律”,,如果强行用 “主观渴望” 去对抗规律,越用力,反作用力越大,最终只会消耗自己。
心理学也印证了:过度的 “成就动机” 会引发 “自我阻碍”,例如,因害怕失败而拖延、回避挑战,最终真的 “得不到成功”。但与此同时,心不唤物,物不至。人类所有的成长和进步,从本质上来讲,也离不开欲望的驱动。成功的道路上充满挫折和艰辛,需要长期的辛勤付出,只有足够的热情和渴望,才能有纯粹的韧性和毅力去坚持下去。
欲望缺失导致动力衰竭,欲望过载则引发系统崩溃。成功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将内心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可持续的指向性动能。
人们要通过聚焦过程、拆解目标、接纳不确定性,让动力持续而不反噬:
1. 用 “过程思维” 替代 “结果思维”:将 “想成功” 转化为 “把事做好”
叔本华等东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指出:人对 “过程” 的掌控力,远大于对 “结果” 的掌控力。过度关注结果,本质是试图控制不可控的因素(如机遇、外部环境),而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延迟满足机制必然会导致焦虑;而专注过程,则是在强化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和行动),反而能积累真实的力量。
正如斯多葛学派所强调的:聚焦和全力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行动),坦然接受面对“无法控制的事(结果)。
例如,农民耕种能控制的是 “松土、浇水、施肥”,不能控制的是 “天气”,若因担心坏天气而放弃耕种,将一无所获。
2. 用 “目标分解” 降低执念的强度:把 “宏大目标” 拆成 “具体行动”
过度渴望往往源于对 “宏大目标” 的想象,这将会因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而放大焦虑。如果将目标拆解为 “可量化、可执行的小步骤”,则能让渴望落地为具体行动,则将减少对 “最终目标” 的空想。
心理学中的 “蔡格尼克效应” 表明:“未完成的小任务” 会让人保持适度的注意力,而 “未完成的宏大目标” 会让人陷入焦虑。拆解目标后,每完成一个小步骤,既能获得即时反馈(维持动力),又能避免因 “距离最终目标太远” 而产生的执念。
例如,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将赛程分解为百米小目标,化解对终点的恐惧。
作家村上春树在创作时,不执着于 “这本书能否畅销”,而是给自己设定 “每天写 4000 字,无论状态好坏” 的目标。这种对 “过程节奏” 的专注,让他既能保持高产,又能避免被 “外界的评价”(结果)所绑架。
3. 用 “兴趣与意义感” 替代 “功利性渴望”:让动力从 “外驱” 转向 “内驱”
意志的自由就是高兴地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荣格强调,真正的自律需要依赖“内驱力”(即任务本身能激发行动),若行为未与深层需求(如兴趣、价值观)绑定,仅靠外部奖惩(如达到目标后的奖励、打卡监督),会因消耗意志力而难以持续。
当人们渴望的是 “外部认可”(如金钱、地位、他人赞美),就容易因 “得不到” 而焦虑;但当人们的渴望源于 “内在意义”(如对事物本身的热爱、创造价值的满足),则能在结果波动时保持稳定。
德西效应实验证明:当人因 “内在兴趣或动机” 做事时,效率和创造力更高;若过度强调 “外部奖励”(如 “成功后的名利”),反而会削弱内在动力,让人变得患得患失。
4. 超越二元对立:以无功利之心,重构工作过程
无功利之心,即不执着于结果、不以外在利益为唯一目标的心态。强调在行动中保持超然与专注,通过消解对目标的执着,回归纯粹的行动本身。
当人们不再被功利心和过多的刻意想法所干扰,不仅天然符合心流体验的条件,而且将心流从“偶发状态”转化为“稳定特质”。从而在能够激发灵感和工作激情,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结果的同时,产生一种愉悦且高效的状态。
日常即道场,烦恼即菩提。此时,日常看似乏味甚至苦闷的工作过程将重构为激发灵感、提升能力和精神修炼的道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摆脱即时满足的陷阱、保持激情、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动能转化公式:渴望 × 专注力 - 执念阻抗 = 创造性输出。阻抗包括外部评价、结果焦虑、完美主义等。
当人们把“渴望”转化为对创造过程的热爱时,专注力提升,阻抗减少,创造力增强。成功便不再是追逐的目标,而是行动的自然副产品。渴望也不再是枷锁,而是成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