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安世半导体事件表明,欧洲夹在中美之间无能为力

政治的博弈+脆弱的供应链=欧洲半导体的“芯”碎时刻。没有预兆,没有太多道理,很多欧洲芯片人却集体被这个结果“气”懵了。最

政治的博弈+脆弱的供应链=欧洲半导体的“芯”碎时刻。

没有预兆,没有太多道理,很多欧洲芯片人却集体被这个结果“气”懵了。

最近,一桩半导体收购案的强制剥离,因为手法过于“粗暴”,不仅让当事企业安世半(Nexperia)吃了哑巴亏,连带着整个欧洲的产业界都脸上无光。

安世半导体背后,这波无妄之灾,却没能让发出禁令的英国政府收获太多喝彩。

它被强制要求卖掉的英国最大芯片制造厂Newport Wafer Fab。母公司闻泰科技已面临巨大的资产减计损失,而欧洲则眼睁睁看着自家的产业链,被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一家荷兰媒体的分析师直言不讳:“这件事清晰地表明,欧洲夹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然而,曾经的欧洲半导体还并非如此,坐拥ASML这样的顶级玩家,一度也是获得“众星捧月”的待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功率芯片公司,也能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它在全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title:汽车半导体的“弹药库”。只因为其生产的很多基础芯片,是汽车、工业领域里不可或缺的零部件,被不少巨头抢着要。

然而强得多快,被卷入风暴眼就有多快。

欧洲的“掌上明珠”,

被华盛顿“指点”命运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让欧洲人五味杂陈的安世半导体,最开始还是有纯正欧洲血统的“优等生”,彼时其前身还是欧洲芯片巨头恩智浦(NXP)的一个部门。

作为一个基础半导体供应商,它能站稳脚跟还是那句话:在座的各位都离不开我。

毕竟,就在一众巨头都在疯狂追逐几纳米的先进制程时,这个欧洲品牌独辟蹊径,一上来就带着完全不一样的画风:“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直接拿捏了不少车企的命脉。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功率芯片也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更想不到成熟的供应链也能跟“国家安全”划等号。靠稳定、靠不可或缺性打出安全牌。

牛到什么程度?几年前全球闹“芯荒”,缺的就是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这类基础芯片,而不是那些高精尖的CPU。

而这也正是安世半导体想要的——“成为全球基础半导体器件的领导者”。

身段上去了,买家自然也不能拖后腿。2017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2021年又顺势收购了英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Newport Wafer Fab,本想借此扩大产能,满足欧洲本地的需求,也属于妥妥的“强强联合”,很多人回忆,当时这笔交易被看作是“一次双赢的商业行为”。

而且,不管是市场、技术甚至是产业链互补,它都可以帮欧洲客户提供更稳定的供应方案,更是让不少人成了它的铁粉。

光是懂市场还不够,安世半导体知道,想要真正成为客户不可替代的选择,本土化才是重头戏,光这一招就堪称“供应链的定海神针”。

很多同行以为把工厂开到亚洲就算成功,它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工厂直接设在欧洲客户的“家门口”,为欧洲的汽车和工业客户提供最直接、最稳定的芯片供应。

不得不说,这一招相当高明,很多人选择它就是冲着“欧洲制造”而去,因此它在欧洲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欧洲半导体自主的关键一环。稳定又可靠,完美形成产业护城河。

然而就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大洋彼岸又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建议”:2022年,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要求安世半导体必须卖掉Newport Wafer Fab。

因为当时谁也看不出这家生产基础芯片的工厂有什么“安全风险”,这场裁决也被认为是“荒唐”,很多人并不理解。

顶着巨大问号,安世半导体被迫低价出售工厂,重点只剩下一个:止损。

现实证明欧洲人还是太天真了。2024年,荷兰媒体的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的决定是在“美国持续施压”下做出的。安世半导体事件让欧洲的尴尬处境彻底暴露。

然而谁也没想到,看起来完全是商业行为的收购,只有表面风光。

仅仅两年,“国家安全,商业白干”

财报上冰冷的数字,彻底把它表面风光的遮羞布掀开。

2024年第一季度,闻泰科技的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90%,其中就包含了出售Newport Wafer Fab带来的资产减值损失。而这并不是终点,从政治风险到市场信心,整个欧洲半导体产业都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在这背后,欧洲半导体的危机其实早有迹象。

第一,是“安全”大棒与产业现实的拧巴矛盾。

很多人之所以心甘情愿让安世半导体扎根欧洲,就是因为它的本土化能带来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再加上欧洲本身就想搞产业自主,安世半导体的存在,成为不少政客口中的加分项。

然而这些年,看到中美科技战的对抗诱惑,它也身不由己。生意是靠市场做的,但也越来越拗不过政治的“大腿”。荷兰分析师就形容:**“欧洲就像一个在两个巨人之间试图保持平衡的杂技演员,但绳索正在被两边同时拉扯。”**整个画面相当割裂。

一些政客高喊着“自主可控”,转头就屈服于盟友的压力,“匆匆忙忙”的样子完全没了过去的从容淡定,“战略自主”仿佛也立不住脚。

有网友犀利毒舌,“好像一个独立自强的成年人,突然又被爹妈安排了工作和婚姻。”产业界的自主规划也是完全大乱,让很多追求供应链稳定的人滤镜碎了,直接转到了“美国优先”的队列。

第二,IP被玩成“地缘政治”的产业反噬。

如果是频繁的政治干预劝退老玩家,那么欧洲的另一个决定,则是让新玩家对它彻底失去好奇心。

这些年,或许是看到半导体这块大蛋糕,欧洲也学起了美国,玩起了泛化国家安全那一套。

通过“安全审查”这根大棒,欧洲的步子也是越迈越大:甚至将审查延伸到了港口、能源、基础设施、社交媒体......

从自保上看,加强审查的确很香。2021年到2024年,欧洲各国推出的各类审查法案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严。

然而更大的反噬就是,什么都防,什么都慢。对于第一次想来欧洲投资的人来说,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是个“高风险”地区,官僚主义、政治风险、法律陷阱什么都有,却没有太多确定性,更难形成什么长期规划。

政治风险还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误伤”。由于安全定义模糊不清,正常的商业并购动辄被否,更是损害了欧洲的商业信誉。

满天飞的“国家安全”审查甚至还引来一些政客浑水摸鱼,让人误以为是“保护主义”。

不断折腾就怕成为“投资洼地”的欧洲,却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当“选边站队”,

不是核心解药

中产的焦虑一变再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无论哪个年代,安全感依旧还是雷打不动的核心诉求。

从曾经的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再到如今的新冷战、脱钩断链,总会有一波又一波的理论家接连投身于安全这个“终极宇宙”。

如今,人们审视安世半导体事件,发现它终于也要让欧洲面对那个终极问题,“发展和安全躲不过这个循环”。

安世半导体如今的遭遇堪称“我太难了”:不只是商业上的损失,更是对欧洲营商环境的一次重创,地缘政治的风险,与美国的压力、中国的反制正面竞争。

不过投资者也并不算太惊奇。毕竟,这不是欧洲第一次摇摆了。从经济上靠拢中国,到安全上跟随美国,再到如今的战略自主,顶着各种高大上的标签,这是接近大国地位的捷径,但同样也是某种束缚。

在我看来,欧洲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一个旧大陆在全球秩序重塑期要面对的各种诱惑取舍和平衡。答案只有一个:清醒的自我定位>盲目的选边站队。

一方面,是找回脑子,而不是被人当枪使。

曾经欧洲的一体化,就是因为定义了欧洲人共同的经济利益,真正想要找回主动,不是谁声音大就听谁的,更不是重复冷战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大胆自己迈出一条路:

超越简单的“盟友”标签,尤其是改变过去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护的模式,转成以自身利益为驱动。

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坚持“战略自主”,德国总理朔尔茨顶住压力访华,不试图取悦所有人,也能偏安一隅。要知道,利益的独特性是国家的立身之本。我觉得,欧洲可以与中美同时保持沟通与合作,有限度地进行竞争与对抗,再通过现在的多边外交、共同市场等打法,传达“合作但不依附”的独特信号,总之要让外界重新感受到欧洲的独立性,而不是毫无个性。

另一方面,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先做好内部统一。

战略自主是0,内部团结才是前面的1。就拿最关键的产业政策来说,有人吐槽,欧盟的芯片法案雷声大雨点小,补贴和执行效率远不如中美。哪怕是面对美国的压力,内部也充斥着“亲美派”和“务实派”的争吵。

要知道,欧盟的决策效率依然不高,2024年面对各类挑战,其反应速度和力度常常慢半拍。同样的精力放在统一立场和行动上,或许更能大力出奇迹。

毕竟,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你手里没牌,就只能看着别人打。

企业不怕变,怕的是在别人的棋盘里,最终沦为一颗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