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蒋介石20万大军围剿红军,毛主席三次提议,结果三次都成了少数派

1931年2月初,有鉴于第一次“围剿”红军失利,蒋介石下令调集2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他不仅自兼总司令

1931年2月初,有鉴于第一次“围剿”红军失利,蒋介石下令调集2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他不仅自兼总司令,还调军政部长何应钦到南昌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代行总司令职权。

此次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不仅在兵力上增加了一倍,策略上也采取了“步步为营”的办法,旨在通过逐步包围的办法,挤占苏区的生存空间。

何应钦更是在南昌骄狂的宣称:

“此次“剿共”,我们已有完整精密的计划,无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一定有“剿灭”的可能。”

不过,就在敌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中央苏区在如何应对敌人“围剿”中,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1

1931年2月初,也几乎在蒋介石第二次调兵”围剿“中央苏区之际,党中央在上海与共产国际远东局联合开了几次会。

当时党的实际负责人周恩来在同共产国际远东局几次商讨以后认为,党当前的工作主要有两件大事:

“一是加强苏区和红军工作;二是改变城市斗争方式。”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顾顺章叛变的缘故,那时候党在白区的工作也遭到了特别大的破坏,党中央在上海也很不安全,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党的工作重心才发生了转变。

那时候,中央已经开始酝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客观上来看,这件事也为上述两件事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

比如成立苏区中央局。

图|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龚氏宗祠)

1931年1月14日,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小布成立,周恩来任书记,苏区中央局的成立,有助于加强党对苏区以及红军的领导工作。

因为周恩来那时还在上海,兼任着组织部长、军委书记兼中央特别委员会负责人等诸项要职,所以职务暂时由项英代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定方案中,是要关向应任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原名单成员也与后来有所不同,但由于红一、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的缘故,关向应走到长沙以后,没办法再抵达中央苏区,这才又临时换了人选。

当时,根据中央会议,苏区中央局的成员有项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朱德,顾作霖等九人,在项英未到中央苏区之前,由毛泽东代理项英的职务(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没有收到中央这封指示信,因此苏区中央局一直到项英抵达以后才成立)。

不过,项英在抵达苏区后,苏区中央局发布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以及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苏区中央局在宣布了这一命令后,等于说拿掉了毛主席两个职务,即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

项英也就此成为中央苏区集党政军权的唯一领导。

图|项英

1931年4月17日,为了处理富田事件,中央派出了以任弼时为负责人的中央代表团抵达江西宁都青塘,并出席了苏区中央局第一次会议。

当时,会议最主要还是要讨论,如何应对蒋介石的“围剿”?可出席大会的人中,除了毛主席、朱老总等少数有军事经验外,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等人都没有实际指挥军事的经验。

项英从一开始就提出,中央苏区兵力太少,难以与敌人周旋,不如撤退转移,中央代表团成员顾作霖引用斯大林的原话“四川是中国最理想的根据地”,主张红军撤退到四川。

更麻烦的是,项英的主张得到了一大部分人的赞同。

2

毛主席当然不同意,他后来表示:

“叫花子打狗要靠墙。红军打敌人,要依靠根据地。“

从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到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再到红四军出击赣南,在赣南、闽西打下坚实基础,数年努力才有的心血,一朝放弃,任谁也无法接受。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认为,敌人并非是不可战胜的。要知道在苏区中央局成立之前,毛主席、朱老总率领红军就已经打破了敌人第一次“围剿”。

不过,在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主席的建议只是少数。

为了增加自己的话语权,毛主席建议将会议扩大到全军军长、政委、参谋长以及政治部主任,让亲临一线的指挥员发表意见。

后来出席大会的彭老总等富有经验的一线将领都赞同毛主席主张,赣南、闽西特委负责人也坚决不同意主力红军退出根据地。

毛主席的建议才从少数变成了多数。

也是在这次会议中,苏区中央局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增选了彭老总等五人为中央局委员。

“打不打”的问题,到此算是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该怎么打的问题。

当时,会上有人提出“分兵退敌”的建议,即“分散敌人注意力,牺牲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毛主席、朱老总不赞同分兵退敌,主张仍然采取第一次反“围剿”时的办法,即诱敌深入。

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就利用了敌人的骄狂,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一举敲掉了张辉瓒的十八师两个旅,迫使敌人各路大军全线后撤。

尽管毛主席此次建议仍然是少数,但好在还是有众多富有经验的将领支持。

“打不打?”,“怎么打?”的问题都解决后,下一步就是“打谁”的问题。

当时,国民党军是兵分四路进攻中央苏区:

第十九路军:由蔡廷锴指挥,进攻宁都、龙冈等地;

第五路军:由王金钰率领,从吉安出发,途经泰和、吉水向藤田方向进攻;

第二十六路军:由孙连仲指挥,由乐安向东韶等地进发;

第六路军:由朱绍良带领,进攻广昌等地。

到底针对哪一路打,各方面意见都不相同,特别是在针对先打强敌还是先打弱敌上,有不同看法。

根据出席会议的欧阳钦给中央的报告称:

“当时多数同志的意见是打蒋(光鼐)、蔡(廷锴),理由是蒋蔡打坍之后我们有出路,便于发展,可以伸开两手到湘南到赣南。这时泽东同志意见认为在进攻我们的敌人中,蒋蔡比较是强有力的,在历史上未曾打过败仗,曾经在湘南把张发奎打得落花流水,我们现在主要的是择敌人弱点打破,打蒋蔡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我们应打玉金钰这路,因为这路敌人既弱,且地势、群众都好。”

毛主席出人意料的提出打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

原因也很简单,王金钰部在此次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中战斗力虽然不强,但敌人同样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在当时位置并不靠前,而是一直在口袋底部,负责配合蔡廷锴、郭华宗两部进攻。

想要打口袋底的王金钰,就要从蔡廷锴、郭华宗两部的夹缝间穿过,风险相当大,一个不留神,被敌人察觉,蔡、郭两部包夹上来,我军就是十死无生的境地。

朱老总一开始也忧心忡忡,觉得打王金钰部是“钻牛角”,太难了。

不过,毛主席却有不同的看法,国民党第5路军虽是“围剿”主力,但其初入南方、人地生疏、水土不服、惧怕红军、士气不振,且该敌所属5个师均为杂牌师,战斗力不强、不擅长山区作战,所以才掉在最后面,选择敌第5路军作为初战目标对我运动歼敌有利,具有较大的取胜把握,可实现初战必胜的目的。

毛主席先是说服了朱老总,然后又和朱老总说服了大家。

3

1931年4月19日,毛主席、朱老总向红一方面军下达命令:

“目前敌军的行动似以宁都为目标,步步为营的向我军前进。”“本方面军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决心以极迅速行动首先消灭王金钰敌军,转向敌军攻围线后方与敌军作战,务期各个歼灭敌军,完成本军任务。”

命令下达后,红一方面军各部队行动迅速,于4月23日抵达吉安东南的龙冈、上固地区集结待命。

在完成集结以后,毛主席、朱老总又下令,部队从龙冈向西推进20多公里,在东固地区隐蔽待机。

东固位于赣中南,地处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5县交界地区,别名“东井冈”。此地被崇山峻岭环绕,只有五条羊肠小路通往外面,加之此地又是老根据地,红军在此地隐蔽了20多天,都没被察觉。

不过,要说起来,整个行动中,红军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

国民党军第五路军虽然是此次“围剿”的主力,因为饮食习惯以及气候原因,士气始终较低落,加上此前进军过程中多次受到袭扰,担心遭遇上次像张辉瓒那样的情况,走到富田地区以后,便据守不出了。

这也是红军为什么在东固地区隐蔽待机20多天的原因。

可问题是东固本身是一个穷地方,3万多红军挤在这里,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虽然说当地百姓对红军留在这里表示了支持,还把自己的口粮省出来给红军,但这并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

后来毛主席考虑不能再隐藏下去,还是要把敌人引出来,方便我军在运动中歼敌。在和彭德怀仔细考察了周围环境后,选定了东固与富田之间的白云山。

不过,还没等到红军有所动作,敌人就先坐不住了。

1931年5月13日,国民党军第五路军第28师、第47师的一个旅离开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有意思的是,由于敌军麻痹大意,误以为红军当时还没有电台,所以各部队之间沟通还是明语通话。

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全军进入战斗准备。

这一次,毛主席不仅下定决心要歼灭敌人进军东固之敌,还计划了要乘胜掩进王金钰部。

第二天下午8时,毛主席、朱老总发出进攻富田的命令,红军主力大胆穿插,从从北面的郭华宗师和南面的蒋光鼐、蔡廷锴部之间二十五公里的空隙中隐蔽西进,以两翼包抄的方式攻击敌军后背。

1931年5月16日晨,朱老总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总部在西进途中与敌28师先头部队遭遇,双方发生交火,总部警卫连坚决阻击敌军,为主力争取时间,中路红3军主力乘敌第28师后尾全部离开中洞时,居高临下对敌实施猛攻。敌军在我突如其来的侧面攻击下顿时陷入混乱,大部被歼,残敌惊慌失措、纷纷溃逃。右路红4军、红64师兵分两路抢占了九寸岭、观音崖两处隘口,在向富田攻击前进过程中乘势歼灭敌第47师1个旅大部。

当天晚上,红军占领了富田。

第二天,红军个主力部队在富田胜利会师。

5月19日,红军乘胜向东横扫,在吉水县白沙歼灭国民党军第43师一个旅和第47师一个旅残部,取得第二次反“围剿”中第2个胜仗。

5月22日,红军又在中村歼灭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27师先头部队一个旅大部。这是第二次反“围剿”中第3个胜仗。

红军几天之内 连续取得胜利,为整个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一战也令众人看出,毛主席在军事上确实有独到的天赋。

1931年5月24日,苏区中央局恢复了几个月前取消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并以毛主席为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作战及战区的地方工作。

中央局委员任弼时后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还提到一件事:

“代理书记项英“工作能力不够领导,中央局决以毛泽东为代理书记”,请求中央批准。”

1931年10月,临时中央批准了毛主席出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

同年12月,周恩来抵达苏区后,正式接任了苏区中央局书记。

1943年11月,任弼时在延安整风期间,在日记中回忆起第二次反“围剿”时期的一段经历:

“未到中区前是有毛右倾的观念的,到中区后认为有独特见解,有才干。”特别是在国民党大军压境之际,毛泽东深察敌情,临机果断,指挥若定,使他深为折服。而代理书记项英则“犹豫不决(特别在军事行动上),领导战争能力弱,故有推毛为书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