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黎各多次公投,民众高呼“我们要成为美国第五十一个州”,但华盛顿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心寒的冷漠。那个高举“民主灯塔”旗帜的国家,为何对近在咫尺的“求婚”视而不见?答案很简单,却也无比残酷:美国要的是工具,不是责任。

波多黎各,这块位于加勒比海的“未合并领土”,其地位本质就是披着光鲜外衣的殖民地。它拥有美国公民,却不享有与其他州同等的联邦权利;它的民众可以被征兵参战,却没有国会投票权。它像一个被锁在华尔街后院的提款机,只在榨取价值时被想起。
真相永远比口号更加刺耳。美国不接受波多黎各“立州”的核心逻辑所在,是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不平衡。波多黎各深陷近7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危机,其贫困率更是高达45%。

一旦它成为一个州,美国联邦政府就必须全额承担其财政负担,包括联邦援助、医疗、教育等庞大开支,每年预计需额外支出数十亿美元,而新增的税收远不能覆盖这一亏空。这是一笔亏本的买卖,而“利益最大化”是帝国永恒的圭臬。
美国需要的是一个战略前哨,一个税收优惠的实验场,一个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一个可以行使主权却无需承担义务的“国中之国”。波多黎各的现状,完美地服务于美国的“霸权秩序”。

他们享受着“属地特权”带来的低税收,吸引企业在此投资,利用“治外法权”的模糊地带,而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或飓风灾难,就可以用“非州”的身份巧妙地推卸救援责任。这是被包装成“自由邦”的资源掠夺,是被制度锁死的全球化受害者。
这不只是一个海岛的命运,这是关乎国家间“科技正义”与“霸权秩序”博弈的缩影。当弱者尝试通过“融入”来改善命运之时,却发觉强者的制度仅为其自身利益而规划,他们所谋求的“立州权”,仅仅是想从“工具”变回“公民”,但是权力从不轻易施舍,只会接纳交换。

当主权与责任被切割得如此干净利落,我们该如何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呢?波多黎各的困境,揭示了全球化真正的赢家以及被剥夺者。谁在制定那些规则?谁在享受着那丰厚的红利?谁又在承担着那些代价?
殖民的本质,不是占有土地,而是占有制度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