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栽树和乘凉之间,隔着的是漫长的时间,千问APP今天的成功,其实本质上是阿里生态的一个前台效应,衣食住行的覆盖取代了谷歌为首的搜索模式,千问App的出现,给出了搜索以外的答案。
出师即巅峰。
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等等“前辈”,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
作为“后发者”,千问为何能在应用层率先冲线?
生物学有个词叫“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为了适应相似的环境,会各自独立演化出外表和功能很像的器官。比如鲨鱼是鱼,海豚是哺乳动物,但为了在水里游得快,都长出了流线型身体。不过,它们的内在结构其实完全不同。
阿里的千问和谷歌,看上去都成了“全栈AI巨头”,但其实也是不同路径下的“趋同进化”。
外表相似,内核迥异。
1
同个牌桌上的“超级玩家”
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圈,一个同行年初买的阿里股票,到现在接近翻倍了,他说:想给查理·芒格老爷子烧纸带句话:阿里已经不是“该死的零售商”了。
这句调侃的起因是,当年老爷子重仓阿里结果大面积亏损,总结原因时说了一句名言:“我没有意识到它仍然是一个该死的零售商”。
阿里确实变了。
在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认知里,支撑这家企业核心价值的,甚至不是迅速崛起的淘宝闪购,而是以云服务和AI为核心的成功转型——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AI牌桌上的“超级玩家”。
就算和早已坐上这个牌桌的微软、谷歌相比,也不遑多让。
比如,比较从芯片到模型的“全栈能力”,谷歌有TPU芯片、Gemini大模型家族,还有搜索、Gmail、YouTube这一大堆应用,而阿里,也有自研AI芯片(含光、玄铁)、通义大模型家族(Qwen系列和Wan系列),加上淘宝、支付宝、高德、钉钉、夸克等等这些超级App。
更关键的是,大佬们都习惯“憋大招”。
当ChatGPT横空出世时,谷歌和阿里却出奇地一致——都选择了“先磨刀,再砍柴”。
谷歌不慌不忙地继续打磨Gemini,追求多模态能力的全面领先;阿里也埋头苦干,一遍遍迭代通义大模型,夯实技术地基。
这说明什么?
真正的平台型玩家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热度,而是持续的领先地位。它们宁愿被人说“慢”,也不愿拿出一款会被找到致命瑕疵的产品。
这种定力,恰恰是“超级玩家”的共同特质。
2
“种树”阿里与“拼图”谷歌
AI牌桌上同样的“超级玩家”地位,是阿里和谷歌的近似点,不同的是,他们达成这一结果的核心路径。
本质上看,谷歌更像是个“拼图”高手——通过外部投资、合作与收购来快速构建能力。
比如,对Wiz高达320亿的执着追求,是谷歌拼上云安全这个核心短板,以期在落后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的云计算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再比如,从OpenAI手中抢走Windsurf核心团队,参与到Gemini项目的开发中,完成“雇佣式收购”。
谷歌做拼图的背后商业逻辑,是其成熟商业帝国的基因决定的。强大的资本实力、全球化的商业谈判能力、以及至关重要的“整合”能力,可以让它不必再从零创造一切,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将所需要的能力“拼”进自己的版图,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而阿里的AI全栈能力,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种树”。
深扎的树根是基建,是云计算网络。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江湖座次背后,是领先行业的技术底蕴。
树干是通义千问,这个模型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超越Meta的LLaMA,成为全球开源之王。
树上结的果子,就是千问App,以及阿里旗下汲取通义千问的营养、重塑的各种业务和应用。
目前,Qwen的全球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7万,远超Meta llama系列模型,正是全球开发者的使用、微调与传播,为千问App完成了大规模、低成本的市场教育和预期管理。
而且,借助社区反馈,模型得以在真实场景中快速优化,千问App实则是这颗“开源之树”结出的第一个成熟C端果实。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Gemini生态相对封闭,核心能力主要通过Google Cloud和搜索等自有产品慢慢释放。
这就像在已有的巨大拼图里,小心翼翼地加入AI这块新图。虽然体验可控,但也失去了借助全球开发者智慧做“压力测试”和生态预热的机会。
此外,对于“拼图”谷歌而言,AI应用的核心是强化其“信息获取与生成”的既有优势(如搜索、邮件助手),本质是“信息型”助手。
而“种树”阿里,出于“种”了二十年商业生态(淘宝、支付宝、高德、饿了么)的底气,对于千问的期望则是“会办事”。
什么叫“会办事”?
就是用户下载千问,能立即在购物、点餐、出行等高频“交易型”场景中感知价值。
AI,要成为串联和激活整个生态服务的“神经网络”。
这种差异,也导致Gemini和千问,在未来将产生不一样的加速度。
“信息助手”和“办事助手”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回答问题,后者解决需求;前者提供信息,后者完成交易;前者强化搜索,后者激活生态。
一个向外“拼图”,一个向内“扎根”。两条路都能走通,但带来的用户体验和市场想象空间,已经完全不同。
3
中国市场的终局之战
更深层面的问题在于,代表着AI竞赛的战场规则,正在从“入口”转向“闭环”,再升级到“网络”。
当千问App在短短一周内突破千万下载时,AI竞争的下一站不再是做一个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入口),而是构建一个能理解意图、调用服务、完成价值交付的“行动智能体”(AI Agent)。
阿里的答案很明确:AI Agent as a Service(AI智能体即服务)。
千问正在快速进化成一个“智能调度中心”:当问到“周末想带家人去郊游”,千问不仅能推荐目的地,还能调用高德导航、用飞猪订门票、用淘宝闪购准备野餐食材——把阿里生态里所有服务都变成随时可调用的“技能包”。
这就像一个超级大脑,串联起了阿里二十年种下的整片森林——阿里内部的所有业务(电商、本地生活、文娱等)模块化为一个个“技能”,形成一个庞大的“AI智能体即服务”网络。
反观谷歌,面临的挑战就要大得多——虽然谷歌有全球最强的信息组织能力,但在“让信息动起来”这件事上,却显差了一口气。
当用户问“帮我订一张去上海的机票”时,Gemini能给出详细的航班信息,但要完成订票这个动作,就得跳转到航司官网或者订票平台。这个断点,恰恰给用户打了打折扣。
当然,谷歌也可以靠“拼图”来补足这些能力。不过,收购或者合作是一种路径,但要把外部服务无缝整合进自己的体系,难度远比调用内部生态要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中国用户已经习惯了“一站式搞定”的数字生活。这种用户预期,正在倒逼AI服务向更深度的整合演进。
未来,这场关于AI的终极之战,或许就是“种树”和“拼图”两种能力的碰撞:一种是阿里式的“生态内驱力”——靠多年深耕的商业生态,打造无缝的AI服务体验;另一种是谷歌式的“外部整合力”——通过投资与合作,构建跨生态的服务网络。
两条路都能走,但至少在当下的中国市场,阿里模式无疑会跑得更快一些。
毕竟目前,阿里已经用“开源”换取了生态速度和迭代效率,用“商业闭环”换取了用户粘性和即时价值。
在AI这个大市场中,要赢下终局之战,离不开商业的算计、技术的积蓄和对未来的放胆押注。
带着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肯定,阿里证明“生态种树”战略远见的下一个脚注,下一个“千问速度”,会是什么?
注:头图来自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