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方提及战胜国权益,高市回应涉华言论,中日航线大规模停飞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在国会上放了个大招,直接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句话摆上了台面,甚至暗示可能动用武力。这操作,你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在国会上放了个大招,直接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句话摆上了台面,甚至暗示可能动用武力。这操作,你敢信?战后近80年来,日本首相第一次在这么正式的场合,对中国内政问题指手画脚,而且还是这么敏感的话题。中方的回应呢?那也是相当硬气,从联合国到航线取消,一连串动作快得让人喘不过气。中日之间,这次是真的撕破脸了。但话说回来,究竟是谁在挑衅?战后秩序还能撑多久?

坦白讲,高市早苗的发言,表面看是个人言论,但在中国眼里,这背后是日本政府的集体立场在作祟。她不是什么普通议员,而是日本首相啊!一国总理在国会说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的话,这性质完全变了,这不只是外交摩擦,这是赤裸裸的战略挑衅。中国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你觉得是偶然吗?从外交部发言人到联合国常驻代表,层层递进,句句都带着火药味。

特别是傅聪致函联合国秘书长那段,明确指出如果日本胆敢武力介入台海,那就是侵略行为,中国将行使自卫权。这句话分量不小啊,背后可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根基被撼动了。这里必须提一句,中方这次明确援引《联合国宪章》,不是随便说说。这是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所拥有的国际法权利。

意思很清楚,你日本哪怕换了几十任领导人,战败国的身份没变,你要是忘了,中国会提醒你。中日之间一直有个"政治互信"的底线,那就是"四个政治文件"和"一个中国原则"。现在日本首相公然踩线,等于自己撕毁契约,那中国当然不会再拿绣花针,而是动用了手术刀,精准切割,逐层反制。

对很多人来说,中日航线取消的新闻可能觉得只是旅游泡汤了,但背后逻辑远比想象复杂。从11月15日到24日,短短十天中国航司取消了12条中日航线,退票数量高达49万张,占总预订量的三分之一。这可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一次系统性调整。从数字看,12月27日的航班取消率会达到21.6%,是一个月内的峰值。这种规模、这种速度,不是"游客不开心"能解释的,这是中国用市场机制发出的政治信号。

更关键的是,中国没有发布行政禁令,而是通过市场引导、舆论反馈和航司自主决策完成操作。这是一种"软刀子"式的精准打击,不说"禁",但你根本飞不成。这种方式比直接下禁令更灵活,也更难反击。野村研究所的测算更是一针见血,如果中国游客减少一半,日本GDP增速直接下滑0.36%,经济损失将达到2.2万亿日元。这对靠旅游拉动地方经济的日本,尤其是北海道、冲绳这样的旅游重地,打击不是短期的,而是系统性的。

实话说,这就是中国近年来常用的"组合拳"战术,外交反击+经济制约+舆论引导,三管齐下。这次中日间的航班动荡,其实是中方通过"民间行为"精准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你日本说话不负责任,那我就让你尝尝后果。

很多人可能会问,日本为什么突然在这个时候挑事?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美日同盟的战略焦虑在升温,而台湾问题成了他们试水中国底线的"试验场"。高市早苗的发言,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战略立场的一种呼应。拜登政府最近频频在台海问题上发声,G7声明也持续强化"台海稳定"的重要性。日本在这个时候"主动靠上去",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感。

但问题来了,中国不是2010年的中国了,也不是可以任人摆布的角色。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是国家主权的核心问题,不存在妥协空间。日方如果还抱着"台海有事,日本介入"的幻想,只能说明他们根本没搞懂中国的战略红线。更危险的是,日本防卫大臣还公开宣布要在与那国岛部署中程地空导弹。这种军事部署不是防御,而是挑衅,与那国岛距离台湾只有110公里,这种部署直接改变了地区军事态势,也逼迫中国必须做出战略调整。

现在的中日关系,已经不是"友好合作"的阶段,而是进入到"结构性矛盾"的新阶段。日本如果继续以"战后同盟国"的身份自居,却不断挑战战后秩序,那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有责任、有义务去捍卫历史的正义。中方这次选择暂停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也是在释放一个明确信号:不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就别指望正常交往。这个立场不是说说而已,是实打实的国家意志。

面对一个不断试探底线的日本,中国没有退让,也没有情绪化,而是用一系列精准动作把对方逼回现实。历史不是装饰品,条约不是摆设,台湾问题不是你想插手就能插手的。中国的底线不是给谁试探的。

中日这场博弈,已经不再是外交辞令的较量,而是一次对国际秩序的深层次考验。未来走向如何,关键不在中国,而在日本是否愿意停下挑衅的脚步。如果它执意一意孤行,那就别怪中国动用战胜国的权利,让历史再次教训它一次。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