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年)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未来的大明开国皇后马氏,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晋王朱棡。马皇后一生育有“五子二女”,依次排序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
对朱元璋而言,二十六个儿子中,有两位最得朱元璋喜爱。朱标是嫡长子,地位稳得一匹,自然没得说。除了朱标,就数老三朱棡最受朱元璋喜欢。
朱元璋喜欢三儿子朱棡有两个原因。
一、朱棡出生时,朱元璋刚满三十岁。对一个父亲来说,而立之年,再添一子,无疑给朱棡加了不少“印象分”。
二、朱棡本身争气,这家伙从小长得浓眉大眼,一表人才不说,IQ和EQ还双高的离谱。《明太祖实录》记载:
眉目修耸,美须髯,顾盼有威容,多智数。
为此,朱元璋在对朱棡的培育上,也是下了血本。聘请当时文坛最牛的两位大佬当私人家教,一位是宋濂,另一位是杜环。学文于宋濂,学书于杜环。前者是当时文坛领袖,后者则是书法独步天下。
这还没完。十二年后,朱元璋将朱棡封为晋王。
“晋王”这个头衔可不是闹着玩的。古代封王遵循“字数越少,份量越重”的原则,最高一级是“一字王”,“一字王”中以地名命名的最高级,地名命名的“一字王”中,最牛的有四个,分别是“晋王、秦王、齐王、楚王”。
“晋王”基本上代表了王爵的天花板。据我了解,历史上获封晋王的有27位,当过皇帝的有12位,其中有8位活着的时候称帝,有4位是死后追封。
司马昭、司马炎(曹魏)→司马保、司马瞻(汉赵)→苻柳(前秦)→拓跋伏罗(北魏)→杨广、杨昭(隋朝)→李治、李普和李克用(唐朝)→李存勖、石敬瑭、柴荣、刘晟(五代)→赵光义(北宋)→李察哥(西夏)→耶律道隐、韩德让、耶律敖卢斡、耶律仁先、萧孝先、萧普古和萧孝穆(辽朝)→甘麻剌、也孙铁木儿(元朝)→朱棡(明朝)。
“晋王”近乎一半当过皇帝,比例实在高得有点离谱。
朱元璋肯把最尊贵的王爵封给朱棡,可见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儿子。给朱棡封了晋王后,朱元璋发现晋王宫还没营建。于是,让朱棡岳父“永平侯”谢成去太原给女婿营建王宫。
洪武十年,晋王宫竣工。洪武十一年三月,朱棡去太原就藩,随行人员多达3281人。可见,朱棡是除了朱标以外,最得意的藩王。
相比之下,朱棣在1398年就藩北京时,随行人员区区800人,简直寒碜到家了。
虽说为了教育好朱棡,朱元璋请了天下文学和书法大咖当家教,但有时候天意不遂人愿。朱棡丝毫没有被宋濂和杜环的文艺气息所同化,反而长成了一名“炸裂青年”。
别人稍有违逆,就原地炸毛。
去太原就藩的路上,因一顿饭没get到味蕾,御厨徐兴祖就被拖出去暴揍了一顿。徐兴祖可不是一般的厨子,他是朱元璋御用厨子,从“反元”期间就担任朱元璋的司股长,一干就是23年。
朱元璋一听朱棡把御厨给打了,吓得汗毛直立,赶紧写信告诫朱棡,你小子真不知道天高地厚,打谁不好,偏打厨子,你就不怕他给你下点“科技狠活”?
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明史·卷一百十六
打这之后,朱棡就老实了。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震惊国祚的大事件,太子朱标薨了。朱标一死,储君大位空缺,各路藩王就开始躁动了。
任凭各路王爷如何献殷勤,朱元璋中意的储君只有皇长孙朱允炆。可是,有一件事令朱元璋头疼不已。朱允炆年纪太小,怕是压不住班底。
当朱元璋这么想时,有人注定要倒霉了。这个人,便是蓝玉。为什么是他呢?因为这时的大明勋贵已经被朱元璋清理得七七八八,唯独新锐将领蓝玉最耀眼。
本来,蓝玉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遗产。奈何,朱元璋猜忌心重。他的设想是,他临死前,要把自己的功勋团给端了,防止朱标指挥不动他们。按照这个思路,眼下朱标死了,“标党”也就没有继续留着的必要。万一朱允炆指挥不动蓝玉这伙人怎么办。
为了办蓝玉,朱十六实在是费心了。蓝玉被办是洪武二十六年。早在一年前(洪武二十五),大明王朝高层进行了一次微妙的人事调整。
宋国公冯胜去太原和平阳招兵屯田,颍国公傅友德到大同立军屯田,还有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也都去了山西。
二十五年命(冯胜)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
上以(傅友德)山西大同等处宜立军屯田守御。
什么情况?
帝国高层在同一年被调往山西,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操作。不久,朱允炆被立为储君,蓝玉被办。大伙这才看明白了,原来是为朱允炆登基铺路。
调冯胜和傅友德去山西,是为了协助晋王朱棡捉拿蓝玉一党,而调曹兴和王弼去山西的原因是,他俩是蓝玉的心腹。
把如此重要的机密交给朱棡去办,足以体现朱元璋对朱棡的信任。
办完了蓝玉后,朱元璋还不放心。他担心朱棡的“晋系”一枝独大,万一老三被他的心腹挑唆搞事怎么办?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两位办蓝玉案的重臣,同时也是两位亲家公——儿子朱棡岳父永平侯谢成、孙子朱济熺岳父颖国公傅友德一块给灭了,永绝后患。
处理完这些后,朱元璋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局面完全契合自己的预期设想,把外人消灭干净,皇位由孙子来坐,辅政大臣由儿子来当,好事全是他们一家的。
很可惜,朱棡也是一个短命鬼,替朱元璋干完这一票脏活后,于洪武三十一年病死了。这可把朱十六给郁闷坏了,“辍朝三日”,大病一场。
朱棡一死,朱棣的机会来了,取代三哥成了朱元璋临终“托孤大臣”。朱元璋曾告诫朱棣,你前边三个哥哥全没了,日后你就是老大了,要当起家里的顶梁柱。
人算不如天算,凡事必有因果。朱十六做梦也没想到,朱棣这根顶梁柱把朱家的屋顶给顶破了。
1398年6月,朱元璋崩。
1398年7月,建文削藩。
1399年8月,靖难之役。
如果朱棡活着的话,朱棣绝对反不了,靖难之役是百分百能够避免的。
或许是,朱元璋想好事,想的太绝了。最后,被现世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