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被9位科学家分享,不出意外,再次我们依然无缘;真的是偏见导致的吗?
2025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中,有一名华人科学家,她就是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结构化学家邹晓冬;她自2020年起开始担任诺贝尔奖的评委。
她在国内介绍不多,只知道是北京大学物理学本科,今年还与华东师范大学等教授合作在Nature Synthesis发表了论文。
她能多年担任化学诺奖评委,说明她在化学圈的影响力非常高,同时说明她知道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项目,需要具备哪些科研因素!
2025自然科学奖颁奖谢幕后,邹晓冬在10月10日接受了国内某专业期刊的采访,再次触及了我们为什么在本次诺奖上空空的问题!
邹晓冬的原话是“按目前趋势,诺贝尔奖已离中国越来越近了”。
但是她后面的话更扎心“中国科学家需具备发现空白且重要领域的能力,需把精力用在真正从0到1的创新上,而不是被影响因子或论文数量牵着走。"详情见图片!
她的建议我们有多少科学家能做到呢?就是本人愿意,所属单位的校长、院长也不一定同意!
邹晓冬的意思很明了;就是我们的学者有科研,但是质量明显不足,在低水平上卷,造成了论文很多,但是高质量的0到1的论文几乎没有;很多原创论文都是1到50研究,怎么可能获得诺奖呢?(诺奖必须是0到1的原创论文)
她的“真正”二字,一下子戳破了我们科学家的原创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原创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原创,在诺奖不被认可!
邹晓冬的话是否有道理呢?今年生医类诺奖得主Mary Brunkow,她论文只有34篇,H-index只有21,从未上过“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榜;但她的研究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系统的理解。
Brunkow连一个2%科学家都不是,在国内估计就是副教授水平,在211大学就是一个小导水平;但是她的成果是0到1的原创;一样获得了世界的认可,造福了人类!
在2024年年底,我国的论文数量已经位于世界第一,但是高质量的论文极度稀缺;基本是1到100科研延伸论文;成果可以肯定,但原创水平非常低!
为什么我们科学家喜欢做这样的科研呢?有了别人的原创,做起科研起步就快了,非常容易出成果;自己、领导都喜欢;功名利禄也全都来了!
但是诺奖成果要求的人类首次发现,这样的科研没有借鉴的地方,还非常冷;要求科研人员有方向、有定力,还要有运气,这样才能成功。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有多少人能坚持呢?
邹晓冬说出了获得诺奖的真相,同时指出了我们的不足。要成为全球科研的巨人,要求学者一定要有全球竞争意识,一定要有热爱科学的心,否则别谈成功;偏见需要用实力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