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80后”当选院士,增选不是论资排辈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记者注意到,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来自北京大学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记者注意到,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来自北京大学、现年44岁的刘若川当选,属于数学物理学部,研究方向为数论。

每次增选两院院士,都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院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每一位专家教授当选院士,都是学术地位的跃升。而公众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是哪些人士新当选为院士,他们到底取得了哪些学术成就,新当选院士有哪些新变化?

在此次144名新当选院士中,率先进入舆论视野的是刘若川,当然,其他新当选院士也会逐一受到关注。其中,刘若川受关注的原因是年龄——即我国首位“80后”院士诞生。这意味着院士队伍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也表明“80后”开始正式进入最高学术圈内。

资料显示,刘若川1980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算术几何与代数数论,在p进霍奇理论、p进自守形式等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有的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的获2024年国际学术大奖。

显然,刘若川当选院士不是因为他“年轻”,也不是因为院士队伍需要优化年龄结构,需要“年轻化”,而是因为他符合增选院士的条件和要求。也就是说,我国增选两院院士,不是在学术圈搞论资排辈,不是把资历作为评选条件,而是有科学的程序和条件要求。

以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为例,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院士候选人由院士或中国科协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根据增选指南推荐。院士增选既要经过外部同行专家评选,也要经过院士增选大会选举,还要经过学部主席团审核并上报备案。

即评选程序兼顾学术性、规范性。关于候选人资格条件,《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明确: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至于年龄问题,上述实施办法中仅规定年满65周岁的候选人需要2名院士推荐,中国科协及全国性学术团体的推荐人年龄不超过65周岁,此外似乎没有其他年龄要求。换言之,增选院士没有年龄下限要求,这为中国科学院增选年轻院士预留了较宽松的空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术圈、高校圈获得重视,譬如,福州大学“90后”女教授荣获“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准85后”汪萌任合肥工业大学校长;“80后”张桥任苏州大学校长……这不仅因为这些圈子进入年龄更替期,更是因为年轻人成就不菲。

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其实与本人年龄关系并不大。可能有人会说,知识分子年龄越大积累越多,越容易出科研成果,但年轻人知识结构更新,也勇于探索创新,就会在学术上大有作为。最终,是以学术成就“论英雄”,而不是说以年龄“论英雄”。

所以,我们不必对“80后”首次当选院士感到诧异,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专家进入院士队伍,比如距离“85后”当选院士或许不远了。当年轻专家进入院士队伍,既让最高学术圈充满活力,也让年轻专家获得更大舞台。期待刘若川学术地位跃升后有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