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南京工业大学怎么样?看这里的师资如何托举学生科创梦想

在高等教育领域,科创项目历来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窗口。一场赛事的亮眼成绩、一项技术的突破创新,不仅凝聚

在高等教育领域,科创项目历来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窗口。一场赛事的亮眼成绩、一项技术的突破创新,不仅凝聚着参赛学生的心血,更离不开背后指导教师的专业引领。

他们既是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者,也是科研路上的引路人,用自身的学术视野与育人理念,为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这样的育人场景,在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张彦的教学与科研经历中,有着尤为具体的体现。

在近期落幕的第10届“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中,张彦带领的学生团队凭借一项“纳米电化学3D打印机”技术斩获一等奖。这项设备能够实现金属液柱在微电路间的精准架设,从技术层面破解了传统制造工艺在尺度控制、加工精度与成本平衡上的多重困境。这项成果的落地,既是团队成员反复试验、打磨的结果,也折射出张彦老师在科研指导与人才培养上的独特思路。

在“机械制造工艺”课堂上,张彦为了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在2023年主编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的学科边界,将纳米制造、增材制造等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这种“将科研搬进课堂”的做法,不仅让课本知识更具时效性,也悄然点燃了学生用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需求的热情。

在科研指导中,张彦的“因材施教”理念则进一步落地为具体的帮扶行动。学生瞿嘉欣在参与一项大创项目时,张彦老师引导她将研究聚焦于更适合她的创新方向,后续从研究方案设计到实验操作推进,他都全程参与指导;到了专利撰写阶段,更是针对每个创新点与团队反复研讨、优化细节,直至方案达到最优。

“张老师让我明白,本科生也能参与有价值的科研,也能在技术突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瞿嘉欣的感受,正是张彦育人成效的缩影——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他鼓励其牵头课题、大胆探索;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他则重点强化实验操作与成果转化,让每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得到发挥。

张彦老师曾提到,“看到学生热爱科研、成长为有担当的人才,比自己取得成果更有意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态度,并非个例,而是南京工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该校整体师资配置来看,南京工业大学已形成一支覆盖全面、实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在高层次团队建设上,该校拥有1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5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另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及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这些团队通过协作攻关,既推动了科研领域的突破,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高水平研究的机会。

同时,该校还聘请了近200名科技型企业家等创业型师资,为学生搭建起“产学研用”衔接的实践桥梁。

优质的师资力量,最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实际支撑:202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1.48%,升学率达36.73%。这一数据背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科研指导、就业规划等环节的持续投入,也是南工大为学生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的结果——无论是参与科创项目、加入科研团队,还是寻求升学就业指导,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支持。

从张彦老师的个人实践,到南京工业大学整体的师资建设与育人成效,不难看出南京工业大学对“以师为魂、以育人为本”理念的坚持。对于学生而言,在这里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科知识、获得个性化的科研指导、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些,正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最核心的价值体现,也是南京工业大学为学生成长提供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