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出虚、潜虚、右虚——聊书法创作疏密之留白
前天三语聊到书法创作的疏密变化,有朋友留言说,书法创作这么讲究,真的和与美术字不同 , 故,书法文字形象不要求笔画之间实实相靠 , 而是强调留白、出虚等。至此,我认为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美术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留白之美。这种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书法家情感和哲思的流露。
书法文字,不求实实相靠,笔画之间,留有一线虚无。这虚无,赋予了作品通透、洞达、空灵之气。避免板结、僵滞,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宇宙,潜藏着无尽的情感和哲理。
“潜虚半腹”,这是一种深邃的美学观念。在隋释智果的《心成颂》中,可以看到了这种理念的实践。“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这不仅是一种技法的传授,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唐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提到:“夫言实左虚右者,‘月’、‘周’、‘用’等字是也。”然,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对字形的解读,更是对书法艺术内在精神的把握。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承载着书法家的情感和思考。
“四围开敞”,这是一种全包围的结构形式。无论是“國”还是“圆”,无论是封闭还是半封闭结构,都需要在适当的位置留出空隙,让整个字看起来更加通透、灵动。这种留白,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感,更让每一个观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书法家的心境和情感。
由此可见,书法的留白之美,是一种深邃的艺术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更是书法家情感和哲思的流露。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留白,都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哲理。当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不仅要看到笔墨的流转,更要看到那留白之中所蕴含的美和智慧。
范云峰癸卯十一月十六郑州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