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这是这个系列数据的第六篇,前五篇分别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和河北的0-14岁常住人口性别比分区县市的分布情况。
专注于种粮的大口大省河南,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是农耕文明残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在这个区域,人们对于重男轻女还有很深的执念吗?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给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图景。当我们细致观察河南省0-14岁常住人口性别比的分布地图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

从分布看,数据并没有确定的规律,反而呈现出一些随机的特点。如果一定要找到规律,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焦作多地,性别比相对均衡,在107或107以下,属于合理区间。
而与湖北接壤的南阳、信阳多地,与山东接壤的濮阳、安阳多地,以及中心区域的郑州登封市,性别比高于周边其他区域。
登封,武术之乡,2020年人口普查时,0-14岁常住人口性别比高达153.6,即每100个同一年龄段的女性,对应着153个男性,这可能与大量的男性从小被送往此地习武有一定关系。
人口流动因素在河南的性别比分布中扮演着复杂角色。作为人口输出大省,河南各地的人口流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经济较发达的郑州、洛阳等地吸引了大量省内流动人口,而周口、商丘等传统农区则是主要的人口输出地。
这种选择性的人口流动可能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性别结构产生双重影响。例如,前述的登封异常高的性别比就与特殊的人口流动特征有关。
河南作为中国传统农区的典型代表,其少儿性别比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化影响区域内生育观念的变迁。
数据显示,虽然河南整体已进入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阶段,但在部分传统农区,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以人口结构失衡的形式表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内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存在差异。豫西地区历史上受多种文化影响,性别观念可能相对平等;而豫东、豫南作为传统农耕区,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能更为根深蒂固。
这种文化差异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性别比分布的地域特征。深入研究各地文化传统对生育观念的影响,将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既要通过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也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观念,还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平。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但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项工作的投入是必要且值得的。
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性别平等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