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理工学院门口的菊花沾着露水,纸钱碎片飘落在 “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 的金字招牌旁。孩子妈妈瘫坐在冰冷的地面上,手指一遍遍摩挲着前一天刚给闺女买的粉色卫衣,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5 点 39 分坠楼,6 点 50 分才有人发现,8 点多才给我打电话 —— 这 71 分钟里,学校的保安、老师,就没人走过那片空地吗?”

10 月 27 日,这段家属讨说法的视频刷爆了全网。画面里,花圈摆在学校大门外,几位家属情绪激动地哭喊,工作人员拦在门口,双方僵持不下。没人能想到,这场悲剧的起点,只是大二女生课间一次普通的放松 ——10 月 22 日下午,刚上完课的她去 6 楼天台活动腿脚,监控里能看到她把腿搭在栏杆上,下一秒就没了踪影。
那 71 分钟的 “生死空白”:校园巡逻去哪了?
“孩子性格开朗得很,前一天还跟我视频说卫衣合身,怎么突然就没了?” 妈妈的话里全是不敢置信。更让家属崩溃的是救援的延迟:从 17 点 39 分坠楼,到 18 点 50 分被路过学生发现报警,整整 71 分钟,坠楼地点成了 “无人区”。
懂急救的人都知道,高空坠落的黄金抢救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可在这所挂着 “省级安全先进单位” 相关荣誉的高校里,却出现了长达一小时的救援真空。家属反复看监控:“天台上连块‘禁止攀爬’的牌子都没有,楼下就是教学楼的后操场,课间那么多人,怎么就没人看见?”



有网友翻出其他高校的规定,比如南京邮电大学早就要求 “所有楼宇天台必须封闭管理,出入口贴紧急联系人电话”。可烟台理工学院的天台不仅能随便进,甚至在坠亡事件发生后,家属都没看到封闭措施。“要是天台门锁着,要是有巡逻保安及时发现,孩子是不是还有救?” 这个问题,成了家属心里扎着的尖刺。
10 万元 “了结费”:是安抚还是逃避?
比救援延迟更让家属寒心的,是学校的态度。事发没几天,学校就派了律师来谈,给出的方案是 “退两年学费加补助,一共 5 到 10 万元,让我们把孩子带回家”。
“这是打发叫花子吗?” 孩子爸爸气得发抖,“法医还没确定死因,监控只拍到她抬腿,没拍到到底是滑下去还是有别的情况,学校连调查都没做完,就想着用钱了事?” 在家属看来,他们要的从来不是钱 —— 是弄清楚天台为何无人管理,是要知道 71 分钟的巡逻空白怎么来的,是要学校给个能让其他家长安心的说法。
可面对这些疑问,学校的回应只有一句 “各方面正在沟通,关注官方”。拨打滨海派出所的电话,也只得到 “无法告知” 的答复。一边是家属急着要真相,一边是各方的 “沉默”,这 10 万元的提议,反倒成了压垮家属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挂满荣誉的学校,管不好一扇天台门?
翻开烟台理工学院的官网,“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 的荣誉称号赫然在目,2021 年转设后还入选了省级应用型本科建设支持高校。可这些光鲜的头衔,在 71 分钟的救援空白面前,显得格外讽刺。
“咱送孩子去大学,图的是安全和教育,不是看学校墙上挂了多少牌子。” 一位有大学生的家长在评论区留言,“别说天台该封闭,就算是普通楼道,课间也该有老师或保安巡查吧?这不是基本的管理常识吗?”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类校园安全漏洞并非个例。有网友爆料,不少高校的天台、顶楼平台名义上 “禁止进入”,实则门虚掩着,监控也是坏的;还有的学校巡逻只是 “走形式”,课间人流密集时反而不见人影。“这次是烟台,下次会不会是别的地方?” 这成了所有家长的共同担忧。

现在,孩子的遗体还在等法医鉴定,家属每天守在学校门口,只求一个明确的答复。他们说,就算最后真相大白,孩子也回不来了,但希望能推动学校补上安全漏洞,别让下一个家庭再遭这份罪。
其实咱们普通人的要求很简单:学校的天台该锁就锁,警示标语该贴就贴,巡逻别走过场,出了事别先想着用钱 “摆平”。毕竟,比起那些金灿灿的荣誉牌,家长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在校园里能被好好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