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传递、传达、传送———一九聊学书之我见
在东汉至唐代的漫长历史阶段,书法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大多以实用的形式出现,如碑刻、手卷、信札等,它们或是记录历史事件,或是传递文人墨客的情感思想,亦或是作为装饰点缀在建筑上。然而,在这实用性的背后,也蕴藏着深邃的审美艺术追求。
然,这一阶段,书法作品的美感主要来源于其质朴、自然、空灵的特质。例如蔡邕的《熹平石经》,其碑立之时,每天有上千人乘车前往观看摹写,把街道都堵塞了。这种广泛的欣赏和模仿,说明了书法作品在人们心中已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美的艺术传达和情感的寄托。
然而,真正自觉地追求书法艺术性的时代是在宋代以后,特别是明代。这一转变有着两个明显的标志。首先,书法的内容由实用文体转为了抄录前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可以引发书家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创作中体现出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其次,书法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明代以前的书法形式大多是手卷和碑刻,而宋代以后条幅、中堂、横披等形式不断出现,这些形式的变化使得书法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为观者传送全新的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从东汉至唐代的书法的形成发展阶段,可以看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交织与并存。而在宋代以后,书法的艺术性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使得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范云峰癸卯腊月十七北京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