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提起、提画、提手——六十七聊临写《圣教序》之“哲”字
今日,清和堂内,茶香袅袅,作为主人的范云峰,与各位书友再度共聚一堂,一同探寻书法的无尽奥秘,品味王羲之《圣教序》中“哲”字的深邃韵味。
然,“哲”字,自古以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书法中,它的结构独特,往往能体现出书写者的独特风格与心境。在王羲之的《圣教序》中,“哲”字的书写更是别具一格,其将原本的上下结构巧妙转变为左右结构,使得整个字形更加灵动,气韵生动。
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哲”字的提手旁。在书写时,提手旁的连笔要流畅而有力,挑笔的斜度要大,这样才能体现出字的生动与活泼。接着是“斤”的部分,在行书中,“斤”的横和竖要形成自然的连笔,使得整个部分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而“口”的部分,则由一笔完成,要保持其形状的规整与稳定。
至此,具体到“哲”字的书写步骤,首先要逆锋起笔,写提手的横,向右上微微仰起。然后顺笔提起,顿笔写竖,这个竖画要长而挺拔,展现出字的主干力量。接下来是勾画和提画的连笔,这两笔要一气呵成,展现出书写者的连贯与流畅。再顺势落笔写撇画,撇画末端翻笔向下按压写竖画,这个动作要迅速而有力,展现出字的动感与张力。最后写“斤”字的横画和竖折,这部分要注意笔画的轻重与变化,使得整个字看起来既和谐又富有变化。
此外,在临写时,我们还要注意“斤”的“身形”变瘦,以及“口”收笔时保持下平,并注意迎让的姿态。这些细节的处理,都能使得“哲”字更加生动传神,展现出书法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哲”字的深入剖析与临写,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也能在书写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让我们一同在书法的海洋中遨游,感受其无穷的魅力与韵味。
范云峰甲辰五月廿四郑州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