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初识❷初次画竹,竟不知楼下便有八十丛
林凡三尼写字人
2024-07-31 15:57:27
线条作业里有个局部竹要画,试了几笔不成样子,拿出芥子园细读竹谱(P5-8),处处启发。比如画竹竿,说“画竹必先立竿,上下相承”;画竹叶,说“须墨饱,一抹便过,不挑不柳,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书中教“画竹起手发竿点节式九则”,忍不住想要跟着学几遍,于是干脆放下每天打卡一课的念头,玩尽兴才算数。
.
先练竹竿。“发竿”的“发”字很妙,笔笔有生意,面面得自然,一个“发”字,便将那种破土而出、节节升高的动势尽述。反复尝试,原来笔尖要轻点浓墨且侧锋,两头深需有一头要趁湿补点墨才自然。
.
竹节不论是书上的“乙字上抱”还是“八字下抱”,总有些许夸张。琢磨半晌不明就里,古人的竹和今日的能差那么多?问菜放盐家附近哪里有竹,漫不经心答,楼下大把,山上更多。踢了拖鞋便下楼,存心看竹,真的到处都是(P12-16),高的冲天,矮的不过小腿肚,而且是各种各样的品种。除了大片粉单竹,还有黄皮绿筋竹、箬竹、凤尾竹,一个组团小景里种了佛肚竹,小崽崽特别像儿时扎的一节一节鼓鼓的辫子,可爱极了。细数下来,竟有八十丛之多,真要感叹自己每日出入却有眼无珠了。竹节不仅宽,眯眼看还要深过竹竿许多,自然要强调。几个小时下来,惹了一身蚊子包,却是心满意足。
.
画竹叶要中锋,且八面出锋都能练到,以后若练拔丝香肠觉得枯燥,就来画竹叶。
.
终于开始画整幅,竹竿的墨色浓淡仍旧控制不好,三根竹竿未能拉开前后主次的关系。干了之后发现还缺少墨色变化,湿度也需要调整。竹叶几乎一气呵成,落笔前还踟蹰,越画越体会到“胸有成竹”的含义。不到一个小时画完,酣畅淋漓。
.
下午收到老师点拨,说:“希望同学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更好地表达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在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注和宁静。”琢磨良久,该是提醒我要踏踏实实,少杂念少忘形,多看多思,注入自然感知和性情在落笔中。
.
初遇墨竹,是《读画》中文同的《墨竹图》(P11),因为太喜欢,反复拿出来揣摩。文中提到文同每天在竹林中游玩休息,生活尽可能的与竹紧密相连,是怎样的体会和踏实!若连竹的生长结构和变化规律都弄不清,就只能画出皮毛了。
.
♣ 临吴镇 墨竹谱册
❍ 笔:百灵|出锋2.6cm口径0.7cm
❍ 纸:精制煮锤宣|半生熟白色
❍ 墨:灯火墨条|生松烟 & 鹿角胶
❍ 墨:玄明|中浓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