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的“米店”生意经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8-11 15:08:41
大米是中国南方最主要的食物。尽管当时上海人来自各个地区,但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大米都是他们的主食。调查显示:1933年当时上海的人口为3,313,782人只有92,126人以小麦为主食,他们来自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换句话说大米是97%的上海人的主食。据估计,上海一个成年男子每年要消耗2.74担大米,而一个成年女子每年要消耗 2.01 担大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每年大约需要6百万担的大米以维持全市人民的生活所需。 上海有两种大米贸易机构:米行与米店(米号)。米行是批发机构,但它们也有附属于自己的零售店。这些米行常常专门销售一些特定的商品。例如江西和泰国的大米,小麦、豆类、杂粮等。然而对于上海普通居民而言,作为零售商的米店才是人们通常买米的场所。1930年上海米号业同业公会拥有1544家成员,那时上海的人口大约为3,100,000人。平均一家米店要为大约2,000 名居民服务。由于一些米店不是同业公会的成员,所以实际人数要更低一些。上海的米店只有5%属于大店,大部分是附属于米行的零售店。中等店铺的数量占30%。绝大多数米店(65%的米店)属于小生意,平均资本只要200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无特殊技能的工厂工人的平均工资是每月20元,而某些行业(例如丝织业)的熟练工每月工资超过50元也是很平常的事。因而200元的资本仅仅相当于一个工厂工人几个月的工资。 这样的米店由于资金的匮乏和有限的空间而限制了仓库(位于“客堂间”的后半部分)的存货量。正常的存货量应确保5到10天可卖,很少有超过半个月的。不合理的存货量容易导致粮食发霉,尤其是在上海五六月的雨季。从批发商那里到自家店铺的运输费用由店主支付,数额因运输的距离和方式(船、卡车或人力车 )而各不相同。从批发商那里运来的大米也许还不能直接出售,先得筛除混在里面的沙粒、小石子和碎米。既然大米是每日的必需品,尽管有种种困难,人们还是很乐意从事这一买卖,尤其是在上海人口增长迅猛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更是如此。 图一至图四:各式“米店” 图五:这家店铺与车夫同业公会有合同关系。排队者手中都持有票据,他们是隶属于车夫同业公会的因病不能工作的车夫或是他们的家属,暂时可以从同业公会那里领取免费的大米。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马甲线等我

马甲线等我

2
2024-08-12 15:53

以前上海大米消耗量大,米行米店各司其职,稳定供应真关键,那时的贸易体系挺有智慧的

萌萌哒*^O^*

萌萌哒*^O^*

2
2024-08-12 18:37

上海大米消耗量惊人,六百万担撑起城市胃,物价波动映经济脉搏

覆盖度放发

覆盖度放发

2
2024-08-12 11:30

大米是上海人的命根子,30年代就得吃掉6百万担,经济状况好坏,大米价格是风向标啊

yauyao

yauyao

1
2024-08-12 17:26

大米是上海人的生命线,上世纪三十年代大米需求量大,看来那时的上海经济活动还挺兴旺呢!经济好不好,看看米市就知道

hopowing

hopowing

1
2024-08-12 19:52

大米不仅是上海人的胃,也是经济的晴雨表啊

横马路加竖马路

横马路加竖马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