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名身穿5元背心的老人,他花18个月就破解了“钱学森

寄琴爱看剧 2024-09-28 13:45:40

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名身穿5元背心的老人,他花18个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实现了导弹“指哪打哪”,美国科学家都没有办法完成的研究,这名老人做到了,他其实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消息来源:法治平安淅川《中国导弹打得准,全因这位穿五块钱背心、破解了钱学森密码的老人》2023年1月29日 如今导弹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利器,它们飞行速度快、射程远,能够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是战场制胜的关键武器。 而一枚导弹能否准确命中目标,关键在于其制导系统的精准度,正是凭借对导弹制导技术孜孜以求的追求,高伯龙院士用毕生精力,点亮了中国导弹的“眼睛”。 高伯龙儿时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他却始终对知识保持着强烈的渴望,凭借多年保持的优良品质,高伯龙最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启了他非凡的科研人生。 大学毕业后,国外许多大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开出优厚的待遇,但怀揣报国之心的高伯龙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投身国防事业,进入中科院研究所,从事导弹相关技术研究。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导弹事业方兴未艾,为了进一步提升导弹性能,时任导弹研制总指挥的钱学森提出在导弹上装备激光陀螺仪的设想。 这种装置能够精确测量导弹的运动姿态和加速度,是提高制导精度的关键,然而,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钱学森将激光陀螺的相关数据全部整理在一个地方,之后交给了国防科大,希望他们能够把这些资料给攻破了,不少人为钱学森的精神而动容,可究竟让谁来攻破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疑问。 就在这时,高伯龙接过这个艰巨的任务,凭借脑海中的知识和坚持探索的精神,竟在短短18个月内就破解了其中的理论难题,并提出了自己独创的方案。 理论建立起来后,就要开始实施,但在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科研条件并不高,为了能够节省经费,把钱花在刀刃上,高伯龙和同事直接把食堂改造成实验室。 面对设备匮乏、资金紧张的窘境,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能把其中的奥秘探索出来,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立足在世界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4年的时候,高伯龙团队研制出了令人震惊的国产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高伯龙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常年身着一件5块钱的背心,即便上面打了补丁也舍不得扔。 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心爱的事业,全然不顾个人得失,高伯龙院士的贡献,不仅填补了国内激光陀螺技术的空白,更大幅提升了中国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 如今东风系列导弹之所以能做到“指哪打哪”,正是依靠了以高伯龙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心血结晶。 2017年,这位“背心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一生,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高伯龙院士用行动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报国的深刻内涵,为民族的振兴、国防的巩固竖起了一座丰碑。 我们缅怀这位“背心院士”,更要学习他矢志创新、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时代的洪流中谱写出壮丽的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