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莫斯科西郊,“莫斯金诺”电影公园里,复制的德国国会大厦,冷灰色的墙面在晨雾中泛着亮。 柱廊、圆顶、弹痕、焦痕,每一块砖都做旧到位。 演员穿着苏军制服冲进大厅,朝圆顶爬去。 背景音是坦克履带、广播喇叭和人群嘶吼,旗帜插上去的瞬间,“战胜柏林”几个字出现在LED大屏上,音响里播放《喀秋莎》。 观众席鼓掌持续了三分钟,孩子们举着小旗在跑,老兵坐在轮椅上流泪。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演出,但没有人把它当成假的。 这不是第一次。苏联已经消失三十多年,但胜利日没断过。 每年5月9日,红场上坦克车轰鸣,老兵勋章挂满胸口。这一次不一样。 这次不是阅兵,是复刻,是重建,是把1945年的柏林搬到了2025年的莫斯科。 美国看见了,第一时间表态:“不应将战争浪漫化。”意思不重,但耐人寻味,俄罗斯不接话,继续演,国会大厦演出连排十天,每场都爆满,门票被炒到两千卢布。 冲突不在现场,冲突在记忆里。 战后七十多年,关于“谁赢了二战”这句话,从没定论。 美国的答案是“我们结束了战争”,苏联的回答是“我们终结了法西斯”。 德国沉默,日本避谈,东欧国家分裂,唯一敢大声说“赢了”的,只剩俄罗斯。 美国不喜欢这个答案,太平洋战场是美军血战四年打下来的,从珍珠港到冲绳,从中途岛到硫磺岛,每一步都在死人。 美军战死四十万人,最后还扔下两颗原子弹逼日本投降。 现在俄罗斯说“苏军打赢了二战”,这让美国面子挂不住。 尤其是把德国国会大厦原样复刻,就像在全世界,面前重新拍一遍结局,而且强调主角不是美国。 俄罗斯很清楚这笔账怎么算。 1945年5月,苏军攻入柏林,三个士兵爬上国会大厦插旗,其中一个叫米哈伊尔·叶戈罗夫,另一个是亚历山大·卡恩塔里亚。 两人后来成了英雄,出现在所有教科书上,还有一个无名士兵被挡在镜头外,名字没人提。 而在美国教科书里,插旗图被剪掉,最后一幕是麦克阿瑟签降书。 地点在密苏里号战列舰,身后挂着星条旗,两个画面,两种叙述。 “美国结束战争,苏联终结邪恶。”这是普京,在胜利日演讲里的原话,句子不长,信息量极大。 俄罗斯不打算澄清,演出继续上演,纪念币开始发售,红色围巾重新流行,甚至有人提议把复制的大厦长期保留,作为“民族记忆景区”。 这不是临时行为,是系统操作。 过去十年,俄罗斯做了很多类似事,2015年复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2020年重建“列宁格勒围城街区”,2023年推出“苏军战地广播剧”,所有内容都强调“牺牲”“英勇”“苏联的贡献”。 因为俄罗斯需要一个明确的历史身份:胜利者。不是幸存者,也不是调停者,是终结者。 胜利日是俄罗斯,最稳的共识点,其他可以吵,历史不能动。 苏联死了,但胜利还活着,演出就是把这条线,拉得更清楚一点,在经济焦虑、人口萎缩、文化输入加剧的大背景下,历史成了最后的黏合剂。 而美国正好反过来,对美国来说,二战是“民主的胜利”。 自由世界对抗极权主义,美国代表“希望”,德国代表“暴政”,苏联呢?模糊处理。 连《波茨坦公告》都不让苏联签字,理由是“地理与战略考量”,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场会议,斯大林也去了。 在俄方资料里,日本是被苏军攻入满洲才投降,美国的原子弹是压轴;而在美方口径里,原子弹是转折点,苏联只是“顺水推舟”。 争议越拉越大,去年,美国国防部长,在公开演讲中说:“二战的真正英雄,是那些捍卫民主的年轻人。”没提苏联,也没提中国。 俄罗斯媒体直接开火:“你们的民主是靠投弹建立的。” 没有回旋余地,乌克兰站队美国。 2025年5月,乌克兰宣布将派兵,参加英国的欧洲胜利日阅兵,与俄国的纪念活动彻底割席。 泽连斯基的顾问团,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苏联是侵略者,我们不是胜利的延续。” 而俄罗斯这边反击:“1945年插旗的三个士兵中,有一个是乌克兰人。” 同一个历史事件,成了完全不同的记忆样板。 德国也在参与,只是更隐秘。 德国国会大厦原址,早就重修过了,透明穹顶、钢结构、现代办公区,没有当年的痕迹,重建者的意图很清楚:清除过去,象征反思。 但现在,俄罗斯在外面搭了个原样副本,强行把历史拽回来 “你可以忘,但我还记得。”这句话没说出口,但逻辑很明确,这不是历史,这是一场全球记忆战,每个国家都在抢解释权。
1979年我国打败越南后的反应,为何美国愤怒了,苏联却沉默不语?对越自卫反击战后
【4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