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翻译巨匠朱生豪因肺结核一病不起,一个月后,他的大小便失禁,到了半夜他突然叫了一句:“清如,我去了!”没想到就永远地闭上了眼。朱生豪死后,宋清如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所钦佩的决定:终身未嫁。
1912年2月,朱生豪出生在浙江嘉兴。
朱家之前靠经营为生,家庭条件非常不错,但是到了朱生豪这一代家道已经衰落,家境也不再殷实,好在朱生豪是朱家盼了许久才盼来的男丁,因此他也是深得家人喜爱。
朱生豪出生后曾经有人为他算命,说他是“文昌星”之命。
朱生豪也确实格外聪敏好学,很快就能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倒背如流。因此在五岁那年,他就正式进入小学开始读书。
朱生豪十岁那年,母亲去世。两年后,父亲也因病去世。
母亲在去世之前把家里所有金银饰物全部交给了朱生豪的大姑妈,告诉她这是朱生豪将来读书所用的钱,后来朱生豪也正是靠着母亲的这笔遗产读到了大学。
1932年,朱生豪是之江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第一次见到了一年级的宋清如。
见到宋清如的第一眼,朱生豪就觉得心里亮了。
在宋清如出现之前,朱生豪是之江校园里最孤高的笔,只写唐韵旧词,只译莎翁戏剧。
而宋清如的出现,让朱生豪突然变得话多了起来,这个自述一年有一百多天不说话的人,把所有甜蜜的话,都说给了喜欢的人听。
朱生豪开始与宋清如书信往来,教她写旧体诗词,指点她的诗作。对于这个“弟子”,朱生豪心里喜欢得很。
因为在高中时宋清如就喜欢写诗,可是她喜欢写新体诗,对那些古体诗却是束手无策。
后来两人便经常以书信来交流彼此在写作方面的经验。
就这样,一来二往的,两颗年轻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但是当时,在学校的时候两人根本就不曾表现出爱意,朱生豪甚至走在路上见到宋清如也会装作不认识。
因为宋清如从小定过娃娃亲,对方是江阴的望族。
宋清如升入高中后,便毅然向母亲宣告:“谁订的婚,谁嫁过去!”
虽然母亲同意了宋清如,但是直到她大学的第二年,对方才正式同意取消婚约,并登报声明,后来宋清如终于获得了自由身,朱生豪也可以和她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了。
1933年7月,朱生豪毕业了,他和宋清如不得不开始了两地相隔的生活,因为那时他在上海找到了份工作——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翻译。
而宋清如才还要继续学业。
于是两人开始的鸿雁传书的生活。
纵然相隔千山万水,也阻止不了相爱的心。朱生豪非宋清如不娶,宋清如非朱生豪不嫁。
1942年,朱生豪与宋清如,终于结束“异地恋”状态喜结良缘。
他们的婚后时光,是那样甜蜜,难分难舍。宋清如偶尔回娘家小住,朱生豪便觉得度日如年。
朱生豪在婚后不久就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这需要无比的耐心与毅力。
宋清如说:“他译莎,我做饭。”
当时两人的生活颇为拮据,吃的几乎都是青菜豆腐,偶尔炒两个鸡蛋就算是开了荤。
不过宋清如却没有怨言,从小娇生惯养的她,不仅包揽了所有家务,还在外面找些活计,补贴家用。
而且她还时常给朱生豪精神上的宽慰,她对丈夫说:“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
宋清如打点着家里家外的一切,这样,朱生豪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工作中。
最终朱生豪翻译了数十种莎翁戏剧,留下高达百万字的手稿,且翻译质量甚高,备受文学界好评。
可是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垮了朱生豪,他本就不健康的身体更是越来越不好。
后来朱生豪在翻译到《亨利四世》时,突然肋间剧痛,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严重肺结核并发症。
1944年11月,朱生豪的病情加重,他只能日夜躺在床上。一个月后,他的身体更加糟糕,他开始大小便失禁。
12月26日,朱生豪病情加重,临终前他低声喃喃地呼唤着:“清如,我要去了。”
之后没多久,朱生豪就撒手人寰。
那年,朱生豪32岁,宋清如33岁,而且他们的儿子才刚满周岁。
朱生豪去世后,宋清如一度痛不欲生,她为亡夫做了一首诗:你的死,带走了我所有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
人世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因病痛而致绝命时更惨痛的事。
朱生豪虽然走了,但他的翻译事业可远没有结束。
宋清如为了完成他的遗愿,面对那三十一部一百八十万字的手稿,选择了整理和继续,同时她还要抚养嗷嗷待哺的孩子。
1947年,朱生豪生前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陆续出版,这让宋清如宽心不少。
但在生活上,宋清如依旧是一个人过着孤苦的日子,这时候自然就有人希望她能再续一段婚姻,这样老来也有人照顾,免得清苦,但都被宋清如拒绝了。
一代才子逝世,不管是对文学界还是对宋清如来说,都是一个损失,虽然朱生豪的离世让宋清如颇受打击,但她也没有整日哭丧,相反,宋清如很坚强,独自照顾孩子的同时还继续操心着朱生豪没有完成的翻译工作。
之后宋清如没再改嫁,独自带着他们唯一的儿子走完了后半生,1997年,宋清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