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竟不顾伟人的禁令,直接击落越界挑衅的敌机,谁料,这竟让空军领导犯了难,可当伟人得知后,当即批示: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 高长吉,1930年出生在山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1942年,12岁的他就加入儿童团,当上团长,带着村里的小孩儿为抗战出力,跑腿送信、站岗放哨,干得有模有样。1947年,他投身解放军,上了战场,扛过枪,打过解放战争的硬仗。1948年入党,1950年又赶上朝鲜战争,在长津湖那种冰天雪地里拼过命。1951年,他被挑中当飞行员,凭着那股子倔强和天赋,硬是啃下了战机驾驶这门硬功夫,后来还在台海空战中拿下首胜,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战英雄”。 这家伙的经历,说白了就是一步步从泥巴地里爬出来的。没啥花里胡哨的背景,全靠自己豁出去干。到了1965年,他已经是空军副大队长,经验老到,胆子也大得吓人。 那天,国民党空军从桃园机场放出两架RF-101侦察机,打算偷偷摸摸飞进大陆搞侦察。这可不是小事,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得很,领空安全就是国家的命根子。中国空军这边反应快得很,立马派高长吉带队,驾驶歼-6战机去拦截。敌机一看苗头不对,掉头就跑,还仗着速度快想甩开追击。高长吉急了,当时上头有禁令,不许随便开火,可他眼瞅着敌机要溜,哪能咽下这口气?干脆一咬牙,追上去就打了,一炮把其中一架RF-101干了下来。 这一下子,敌方傻眼了,剩下那架侦察机赶紧跑路。高长吉这手直接把对方的嚣张气焰给灭了,领空安全保住了。可问题来了,他这一开火,等于捅了马蜂窝——违令啊!这在军队里可是大事。 高长吉回来后,空军领导犯了难。按理说,他干掉敌机是大功一件,国民党那帮家伙被震得不敢再随便乱窜。可纪律这东西也不是闹着玩的,禁令不是随便定的,上头不让开火是有战略考虑的,比如避免局势升级,或者留点余地给外交博弈。高长吉这手,痛快是痛快,可也打了领导的脸:这小子眼里还有没有组织? 有人说他胆大妄为,破坏规矩;也有人觉得他随机应变,立了大功。争来争去,谁也不敢拍板。毕竟,这事儿不光是技术问题,还牵扯到政治高度。万一处理不好,上面怪罪下来,谁担得起? 这事儿最后还是捅到了毛泽东那儿。伟人一听,乐了,直接批了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这话一出,算是给高长吉定了调。毛泽东的意思很明白:战场上瞬息万变,光守着死规矩,敌人早跑了。军人嘛,就得有血性、有担当,关键时候敢出手才行。 这批示不光救了高长吉,还给整个空军敲了警钟。领导们一看,赶紧调整态度,不但没罚他,还把他当典型表扬。这下,高长吉从“违令者”摇身一变成了英雄,连带着空军内部也开始反思:纪律重要,但打赢更重要。 高长吉这一仗打得漂亮,直接让国民党空军蔫了。之后几年,他们的侦察机来得少了,到1968年干脆彻底停了。这说明啥?对手怕了,震慑效果杠杠的。另一方面,中国空军也从这事儿里学到不少东西。战术上开始强调灵活性,不能光靠本本主义,飞行员的主动性得发挥出来。 高长吉自己呢?因为这事儿名声大噪,后来升了空18师副师长,1988年还拿到了少将军衔。他的经历成了空军里的传奇,激励了一堆后来的飞行员。大家都说,这老兄不光会飞,还真敢干! 这事儿听着过瘾,可仔细想想,也挺值得琢磨。纪律是军队的命根子,没规矩不成方圆,可战场上真刀真枪,敌人可不管你有没有禁令。高长吉这种做法,搁在当时是对的,可换个场景呢?要是每个人都这么干,军队不乱套了?伟人那句批示听着解气,但也不是说纪律不重要,而是提醒大家,得在规矩里找活路。 说白了,这是个平衡问题。太死板,仗打不赢;太随便,队伍不好带。高长吉运气好,碰上伟人撑腰,可不是每次都能这么顺。这也给我们留了个问题:换成是你,敢不敢开这枪?开了以后,能不能扛得住后果? 高长吉这辈子,干了不少硬仗,从抗战到朝鲜,再到台海,最后到1965年这惊天一击。他不是啥天皇贵胄,就是个农村出来的汉子,靠着胆子和脑子,一步步成了空军史上的牛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人不是机器,得有血有肉,关键时候得豁得出去。 这事儿过去几十年了,现在听起来还是热血沸腾。1965年那一天,高长吉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保家卫国,不是靠嘴说,是靠手干。他的违令开火,不光是打下了一架敌机,更是打出了中国空军的骨气。
打完印巴空战!印度发出感叹:我们是输给了半个中国空军
【34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