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95岁的时候把积蓄3568万元,捐给了南开大学,没想到这么受人尊重的女先生,一辈子没有享受过爱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诗词中活过一百年的叶嘉莹,走得悄然,却留下了太多回响,她的一生,不是传奇,却比传奇更真实,在百年光阴里,她没有被命运善待,却始终以诗词为盾,执教为矛,一步步在人间苦海中开出文化的莲花。 她出生于1924年的冬天,那是一个书香弥漫的家庭,祖辈曾在翰林院任职,父亲毕业于清华,母亲虽未受新式教育,却能娓娓道来《漱玉词》的妙处,她的童年在槐花香和书页声中度过,紫竹窗前的光影和手电筒下的词谱,早早地把诗词写进了她的骨血,十岁那年,她用攒下的压岁钱买下一套《白香词谱》,在被窝里偷偷抄写纳兰性德,一行行字迹在昏黄光线中铺展开来,仿佛也铺开了她未来的轨迹。 然而,命运从不怜惜天资聪颖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病重,等到她十七岁时,家中只剩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母亲的离世,像是一场骤然的天崩地裂,那年冬天,她亲眼看着棺木钉合,声音沉闷如雷,震在心头,悲痛之下,她写下八首《哭母诗》,用诗词为自己筑起一块心灵的墓碑,在那段无人安慰、无人依靠的黑夜里,她靠一支笔、一纸诗稿,熬过了最初的寒凉,也在无声的文字中积蓄了后来的力量。 战火年代,她仍坚持学业,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在顾随先生的课堂上,她如饥似渴地汲取古典文学的营养,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往往边写边哭,却从不缺席一节课,她用一种近乎信仰的姿态,守着诗词这座精神庙宇,彼时的北平,烽火连天,她白天讲授杜甫,夜里为弟弟筹谋衣食,但即便生活逼仄,她仍在旧书摊上把仅有的钱换成宋词集。 1948年,她结婚了,这场婚姻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因为长期的追求者在一次次奔波中失去了工作,她出于愧疚而答应了婚事,婚后生活并不如人所愿,丈夫因政治问题被捕,房产被抄,她带着襁褓中的孩子借宿亲戚家中,蜷缩在走廊的地板上,一住三年,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常常暴怒无常,摔物咒骂,她的生活从此在外是受人尊敬的教授,在内却是忍辱负重的妻子。 她不是未曾想过结束这一切,冰冷的窗台、手中的安眠药都是真实存在的选项,但她没有走下去,因为孩子,因为诗,因为她心中那根未断的文化之弦,她明白,自己不能让命运的重锤砸碎了诗词的尊严,于是她咬牙活下去,把所有的痛苦、委屈、无言的愤怒都倒进诗中,让词句成为她唯一的避风港。 此后的几十年,她辗转台湾、美国、加拿大,漂泊不定,却从未放弃过对诗词的坚持,在台湾大学任教时,她带着文稿、孩子和苦难,一边教学一边修订古典诗词,移居加拿大后,她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把李白、杜甫、李清照带入异国课堂,她的女儿在异国他乡不幸离世,那一天,她理好女儿的衣服,独自念着悼亡之词,泪水流尽,却背脊挺直,她用最坚强的姿态,把最深的痛转化为最温柔的诗。 1979年,她终于得以重返祖国,在南开大学,她如愿设立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那不是一个头衔,不是一个归宿,而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使命的落地,她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授课不倦,讲台之上,她以诗词为光,把一代又一代学生照亮,她从来不用投影仪,不依赖助教,一张口就是长江黄河,一闭眼便是唐宋风骨,她讲“采菊东篱下”,讲“寻寻觅觅”,讲“犹恐相逢是梦中”,每一句都扣人心弦。 直到九十五岁高龄,她仍坚持每日清晨起床背诵《长恨歌》,教案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2015年,她彻底回到天津,住进“迦陵学舍”,捐出毕生积蓄三千六百多万元,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诗教、培养人才、修订教材,她把那套房子也卖了,不留养老钱,不为自己存半点退路,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她笑答:“钱留着不种文化,难道下崽去?” 她的捐赠不是慈善,而是一种还愿,她曾说,是诗词救了她一命,是古典文化将她从苦难的深渊中拉起,如今,她不过是将这一份恩情,原路归还,她相信“诗让人心灵不死”,这个信念支撑她度过生离死别、政治风暴、家暴冷漠,也支撑她将文化的种子洒向千里之外的乡村讲堂。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离开了人世,百岁整,一生干净,没有遗言,没有告别,只在案头留下未批完的《唐宋词十七讲》,钢笔停在《蒹葭》的注释旁,仿佛她只是小憩,还会继续讲下去。 信息来源:光明网——累计捐赠3500多万元,100岁的她走了!
2024年,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95岁的时候把积蓄3568万元,捐给了南开大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4 20:4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