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济南,一女子自己花110万元给儿子买房,产权证到手后,竟然只有儿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4 21:43:29

2019年,山东济南,一女子自己花110万元给儿子买房,产权证到手后,竟然只有儿媳一人名字,女子顿时警觉了起来,担心儿媳妇“洗房”,一纸诉状将儿子儿媳告上了法庭,儿媳坚称这是婆婆赠予,但女子拿出一个证据后,儿媳顿时傻眼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关于“婆婆起诉儿子和儿媳”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而争议的焦点大多集中于婚房的产权归属,在这些案例中,母亲们通常在儿子结婚前后为其购置婚房出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这些出资本意是为了儿女的幸福生活,但最终却演变为家庭内部的法律纷争,甚至让整个家族关系陷入僵局,究其根本,除了法律意识的淡薄,更重要的是对婚姻信任体系的脆弱认知。   在一个真实案例中,母亲为了让儿子顺利成家,将自己多年积攒的110万元转入儿子的账户,用于支付婚房的首付款,母亲并未亲自参与购房流程,而是在儿子和儿媳自行决定之后才得知,房产证上只写了儿媳一人的名字,当她提出质疑时,儿子却表示自己并不知情,房屋登记是由妻子全权处理的,这种“知情权”上的缺失,让原本出于善意的资助变得复杂起来。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关于产权登记的纠纷,实则反映的是夫妻双方以及长辈之间对信任、权利与义务理解的巨大分歧,在儿媳的观念里,写上自己的名字是获得婚姻安全感的方式,是对未来的一种保障,而在母亲看来,花的是自己毕生的积蓄,最终却连儿子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产证上,不免让人心寒,当她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要求添加儿子的名字时,却遭遇了冷漠的回应,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在外人眼中“极端”的决定:起诉自己儿子和儿媳,要求归还购房款。   类似的事件并非孤例,在另一起案件中,一位母亲在儿子婚后送上一套新房作为贺礼,起初未曾设防,然而当她得知儿媳坚持只写自己名字时,便有所警觉,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财产纠纷,这位母亲要求签署借条以作保障,这一举动在当时被视为多此一举,却在日后成为法庭判决的关键证据,因为借条明确表示该笔款项为借款而非赠与,法院据此裁定该笔房款应由夫妻双方共同偿还。   这些案例中有一个共通点:母亲们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无条件的给予者”,而是逐渐具备法律意识的财产提供者,她们开始用合同、借条等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在财产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转变固然反映了社会法治观念的提升,但也折射出家庭内部信任体系的崩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案例中,“丈夫”的角色都显得格外模糊,他们要么全程缺席,要么将决定权交由妻子处理,面对母亲的质疑也大多选择回避,这种“沉默”本质上是一种回避责任的表现,也正是家庭矛盾加剧的重要因素,如果丈夫能在房产登记、财产认定等关键问题上发挥更为积极的调和作用,或许很多矛盾都不至于走到法庭的地步。   信息来源:环球网丨《济南一对父母,转110万元给儿子儿媳买房后,打起了官司》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