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男子用12套房换一本画册,妻子听后大闹离婚,男子不死心带着画册上了鉴宝节目,专家一看惊了:你们先扶着桌子,我再给你报个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京房价节节攀升的2009年春天,一桩看似荒唐的交易悄然发生,却于数年后被视为“民间收藏史上的经典案例”,这场交易的主角,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用自己名下的十二套房产,换来了一本旧画册,这本画册并非出自拍卖会场的耀眼角落,而是在一个私人藏品展示中,被蒙尘多年,静静躺在角落之中,它所引发的风波,却如涟漪般从家庭扩散至社会,又最终在电视荧幕前被推向高潮。 交易发生在一次并不高调的鉴赏活动中,那天,主角作为资深藏家前往观展,原本不过是例行的“赏物之行”,却在翻阅到一本绢本画册时,心中骤然生出异样波动,画册纸张泛黄,用绢帛装订,线条洒脱,山石皴法别具一格,题款印章均有出处可循,他隐隐觉得,这可能并非寻常仿本,而是出自石涛之手,石涛,晚明遗民、清初四僧之一,其画风狂放、不拘成法,尤擅山水小品,其作品在海内外拍场屡创高价,成套册页更是难得。 然而,真伪之辨,远不止肉眼可识,画册上的“苦瓜和尚”印章虽为石涛常用印,但是否原钤、是否经过后人移植,需专业手段鉴定,山石之“拖泥带水皴”是否具备原作气韵,也难以一眼定夺,更复杂的是,册页中部分题跋提及的文人交游,虽与石涛交集频繁,但也曾被后世仿造者多次引用,主角虽自认眼力不凡,却也明白,一步踏空,便是万丈深渊。 决定用十二套房产换取这本画册,并非一时冲动,这十二套房产分布于北京不同地段,其中甚至包括三环以内的老旧四合院与学区房,若以当年市值估算,保守也在七千万上下,如此高额的“等价交换”,即使在藏品圈内,也属极端行为,更何况,北京的房市在经历2008年短暂调整后,已呈现强势反弹之势,家人对此的强烈反对几乎是可以预料的,尤其是配偶,面对这本“看不出价值”的画册,难掩愤怒与焦虑,在他们眼中,这不是艺术投资,而是家庭资产的灾难性流失。 事情发展到这里,本应就此定格为一场“家庭收藏悲剧”,不过主角并未止步,他选择将画册带上电视鉴宝节目,试图在更公开的平台上获得权威认定,这一选择,本身就带有某种孤注一掷的意味,节目当天,现场气氛凝重,专家组成员多为资深学者与退役博物馆研究员,画册被小心地摊开,一页页翻阅,逐幅审读,灯光下,每一道笔墨都被放大镜仔细勘察,专家们神情专注,时而低声交流,时而默然沉思,观众席上,议论声也逐渐沉寂,仿佛空气都被这本画册压得凝固。 最终的评议结果出人意料:画册确系石涛晚年之作,为其“清江行”系列中罕见的成套册页之一,专家指出,画中构图自由奔放,笔墨变化丰富,不拘古法而自成格局,画纸选用明代库绢,保存完整,题跋中所涉交游人物皆可在当代史料中找到佐证,更为关键的是,画册中多幅作品在石涛已知画录中并无重复,极可能为流散在外的孤本,这样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中的估值已不止于价格,而是文化遗产层面的珍稀资源,专家保守估值为一亿元人民币,若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仍有上浮空间。 这一鉴定结果,瞬间逆转了此前所有质疑,从“倾家荡产”的“收藏疯子”,主角一跃成为“慧眼识宝”的传奇人物,媒体竞相报道,藏品圈内热议不断,甚至多个拍卖机构主动上门洽谈转让事宜,然而,主角并未将画册出手,而是选择将其存入银行保险柜,继续持有,他并非为了变现,而是出于对“文化归属感”的执念——他认为,这样的作品,不该轻易流落海外。 信息来源:《寻宝》长春站,2009.10.17
2009年,北京男子用12套房换一本画册,妻子听后大闹离婚,男子不死心带着画册上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4 21:43:29
0
阅读:0